第一百七十一章 山中木屋的遗痕与守山人的线索(2/2)
最后那句“若事不可为,可往‘雾隐林’寻‘守山’最后的‘引路人’,示刀为信,或可得助”,更是如同黑暗中划过的一丝微光!
“守山人”,“引路人”,“雾隐林”。
父亲留下这把刀和这些信息,是预料到自己可能遭遇不测,为他预留的一条可能的求助途径?
刘臻紧紧握住冰冷的刀柄,心中波澜起伏。这个发现,无疑为他黑暗的前路提供了一个新的、未知的方向。
“溯源者”的道路充满疑云,“基金会”与“红视”是明确的敌人。而这个“守山人”组织,根据父亲的记录,似乎更加古老,立场或许更为中立甚至友善?他们掌握着关于“门”和“它”的另类古老知识?父亲最后让他去南方雨林,是否也与“守山人”的某些信息有关?
无数的疑问涌现,但这一次,不再是纯粹的迷茫,而是带着一丝探寻的可能。
他仔细将箱底的字迹拓印下来(用炭笔和纸张),然后将木箱恢复原状。他将长刀重新包裹好,贴身收藏。这把刀,或许比任何武器都更有价值。
做完这一切,天色已近黄昏。屋外山林寂静,只有风声和炉火的噼啪声。
他坐在椅子上,看着跳跃的火光,拿出父亲那本厚重的研究笔记,再次翻开。这一次,他带着新的视角去阅读,试图从中寻找与“守山人”信息相关的蛛丝马迹。
果然,在笔记一些不起眼的角落注释或早期记录中,他发现了更多隐晦的提及。父亲对某些异常地点的关注(如“黑水峡”、“断龙台”)、对某些古老传说(如“地脉”、“龙息”)的重视、甚至对一些能量异常模式的判断,似乎都受到了“守山人”观点的影响。
两者相互印证,拼凑出更为广阔的图景。
“守山人”他们似乎更倾向于从地脉、龙脉等传统堪舆观念和古老传说来理解能量异常,与父亲和“溯源者”更偏向近现代能量理论和考古实证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又有奇妙的互补之处。
父亲最终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但与“守山人”的联系从未完全断绝。
刘臻沉浸在笔记与拓印的信息中,不断对比、思考,忘记了时间流逝。
窗外,夜色彻底笼罩了山林,寒意渐浓。
突然——
啪嗒。
一声极其轻微的、仿佛小石子落在屋顶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
刘臻瞬间从沉思中惊醒,全身肌肉绷紧,悄无声息地移动到窗边,透过缝隙向外望去。
外面月色朦胧,树影幢幢,一片寂静,并无任何异常。
是错觉?还是风吹落的松果?
他屏息凝神,仔细感知。掌心的烙印传来平稳的温热,并未示警。怀中的碎片和令牌也安静如常。
或许真是错觉。
他稍稍放松,正准备退回火炉边。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无意中扫过门廊外的泥地——
月光下,泥地上赫然多了一个清晰的、绝非动物足迹的脚印。
脚印很浅,似乎来自一个体重很轻的人,鞋底纹路奇特,并非现代常见的款式,更像是某种手工编织的草鞋或软底靴留下的痕迹。
有人来过!就在刚才!在他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接近了木屋,甚至可能窥探了他片刻,然后又悄然离去。
是谁?
是敌是友?
是“守山人”的引路人?还是其他势力的探子?
刘臻背后瞬间沁出冷汗,猛地推开屋门,冲了出去,锐利的目光迅速扫视四周黑暗的林地。
山林寂寂,只有风声。
那个不速之客,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
只留下那个神秘的脚印,无声地诉说着方才的窥探,以及未知的危机或机遇。
刘臻站在冰冷的夜风中,手握紧了怀中那柄暗青色的长刀,眼神变得无比锐利。
这片父亲选择的避世之所,似乎也并不平静。
新的线索已经出现,而暗中的目光,也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