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新机遇(2/2)
这天,陈凡正在一个茶厂考察,接到沈浩电话:
"陈生,好消息!基金的第一笔款到了,五百万!
"
"太好了!
"陈凡精神一振,
"你立即采购一批通用设备发过来,这边需求太大了!
"
晚上,陈凡和马师傅坐在农家小院里算账。
"陈老师,照这个进度,咱们年底能帮二十个厂子完成改造。
"马师傅扒拉着算盘,
"就是人手实在不够。
"
陈凡想了想:
"能不能在当地培训技术人员?
"
"这个主意好!
"马师傅眼睛一亮,
"我认识几个退休的老技术员,可以请他们出山!
"
说办就办。他们在县城租了个旧仓库,办起了
"速成培训班
"。来学习的人出乎意料的多,连周边县市的都赶来了。
一天下课,一个学员找到陈凡:
"陈老师,我是云南那边的。我们那有个橡胶厂,条件比这儿还差,你们能去吗?
"
"能!“陈凡毫不犹豫,”你把地址留下,我们安排时间。
"
就这样,他们的足迹越来越远。从贵州到云南,从四川到甘肃,半年时间跑了八个省份。
这期间发生了不少感人故事。在甘肃一个贫困县,当地农民把家里最好的食物送来给他们;在四川山区,老乡们自发帮他们修路......
当然也有困难。在青海高原,因为缺氧,好几个技术员病倒了;在新疆沙漠,设备被风沙损坏......
但每当想放弃时,看到那些企业改造后的变化,陈凡就觉得一切都值。
半年后,陈凡被请回北京汇报工作。当他展示这半年来的成果时,会场鸦雀无声。
"...累计帮助一百二十家乡镇企业完成技术改造,直接创造就业岗位三千多个,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就业上万人...
"
汇报结束,王司长第一个站起来鼓掌:“陈凡同志,你们这是创造了奇迹啊!
"
会后,李处长特意找到他:”陈总,部里决定把你们的模式写入明年工作要点,向全国推广!
"
更让陈凡惊喜的是,一家央媒要给他们做专题报道。记者跟着他们跑了一个月,拍下了大量珍贵镜头。
报道播出那天,陈凡特意把大家都叫到办公室看电视。当看到竹器厂老杨含着泪说“感谢启明让我们厂起死回生”时,周师傅偷偷抹了把眼睛。
"看啥看!
"发现被赵红军看见,周师傅恼羞成怒,”是沙子进眼睛了!
"
报道引起强烈反响。第二天,启明的电话又被炸了。不过这次,很多是来取经的同行。
”陈总,我们是山东的,想学习你们的模式......
"
"陈老师,我们在东北,能不能派人来学习?
"
陈凡来者不拒,全部答应。他在协会基础上成立了“乡村振兴技术帮扶联盟”,免费向全国同行开放他们的技术和经验。
这天,他接到一个越洋电话。对方自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官员,想请他去纽约参加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论坛。
"陈先生,你们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很有借鉴意义。
"对方用流利的中文说,
"我们希望能推广到更多国家。
"
挂了电话,陈凡在办公室坐了很久。他从没想过,自己做的这些事,居然能走向世界。
晚上回家,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冉秋叶。妻子笑着问:
"要去美国了?
"
"嗯。
"陈凡点点头,随即又摇头,”不过我想带几个人一起去。马师傅他们,应该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
出发前,陈凡特意回了趟四合院。那些老邻居听说他要出国做报告,都跑来祝贺。
"小凡出息了!要给中国人长脸了!
"
陈凡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想起刚来时在这个院子的点点滴滴,恍如隔世。
从修收音机到联合国讲台,这条路,他走了整整十二年。
飞机起飞时,陈凡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心里充满感慨。新的机遇已经打开,而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他不是一个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