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新机遇(1/2)
陈凡从北京回来的第三天,办公室来了两位意想不到的客人。
”陈总,这位是发改委高技术司的王司长,这位是产业协调司的李处长。
"带路的省厅同志介绍道。
陈凡赶紧起身握手,心里直打鼓。这两位可是实权人物,突然到访不知是福是祸。
王司长五十多岁,戴着金丝眼镜,说话不紧不慢:“陈凡同志,你在研讨会的发言很有见地。我们这次来,是想深入了解你们这个‘按效果付费’的模式。
"
李处长更直接,掏出笔记本:”陈总,说说你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
陈凡想了想,实话实说:
"主要是资金周转。改造前期要垫付大量材料款,回款周期又长。小企业我们敢垫,大项目就有点吃力了。
"
"这个问题部里也考虑到了。“王司长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国家正在设立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基金,你们可以作为试点单位。
"
陈凡接过文件,手有点抖。这可是国家级基金,以前想都不敢想。
李处长补充道:
"不过有个条件,你们要把服务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那些贫困县的乡镇企业。
"
"没问题!
"陈凡立即答应,
"我们本来就在做这件事。
"
送走两位领导,陈凡还觉得像在做梦。赵红军凑过来:“凡哥,这是要发啊!
"
"发什么发!”周师傅照例泼冷水,
"活更多了是真的!中西部地区?那路都不好走!
"
陈凡却干劲十足:”路不好走才更需要咱们!红军,马上组织技术小组,准备出差!
"
第一站选在贵州山区。马师傅听说后,非要跟着去:“那边我熟!十年前去援建过!
"
一行人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火车,又转汽车,最后一段路只能坐拖拉机。到达那个藏在深山里的竹器厂时,所有人都累瘫了。
厂长老杨搓着手迎出来,一脸不好意思:”陈总,我们这条件差......
"
陈凡看着那些用了几十年的老设备,心里直发酸:”杨厂长,咱们就从最急需的开始改。
"
考察完车间,问题比想象中还严重。设备老旧不说,连稳定的供电都保证不了。
"这咋改啊?
"同来的年轻技术员小张直挠头,
"电压波动这么大,啥精密设备来了都得趴窝。
"
马师傅却不慌不忙,带着人在厂区转了一圈,指着山后说:
"那边有个小水电站,废弃多年了。要是能修起来......
"
老杨苦笑:
"请人来看过,说修复要五十万,我们哪拿得出。
"
陈凡心里一动:“要是咱们自己修呢?
"
"自己修?”所有人都愣住了。
"对!“陈凡越说越兴奋,”咱们有技术,有人手。材料费我来出!
"
说干就干。马师傅带着几个老技工勘察水电站,陈凡和小张负责设备改造。山里条件艰苦,晚上睡觉都能听见狼叫。
一天深夜,陈凡正在修改图纸,老杨端着碗鸡汤进来:”陈总,喝点热的。你们这么帮我们,我都不知说啥好......
"
陈凡接过碗:”杨厂长,等改造完了,产量上去了,再多招些工人,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
水电站修复比预想的顺利。马师傅他们只用了一半预算,就让废弃多年的发电机重新转了起来。
供电问题解决后,设备改造进展飞快。一个月后,竹器厂第一条半自动化生产线调试成功。
试运行那天,全厂工人都来看热闹。当看到竹片自动送料、自动切割、自动打磨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
"太快了!这比以前快多了!
"
"看那机械手,比人手还稳!
"
老杨激动地握住陈凡的手:”陈总,这......这真是鸟枪换炮啊!
"
更让他惊喜的是成本。按照新模式,竹器厂前期只付了材料费,剩下的从增产效益中分期支付。
"这样好!这样好!“老杨连连说,”我们压力小多了!
"
消息传开,周边乡镇的企业都坐不住了。这个请他们去改农机,那个请他们去看茶厂,行程排得满满当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