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余波与基石(1/2)
飞机平稳降落在熟悉的国际机场,舷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带着国内北方城市冬日特有的干燥与冷冽。林晚拖着小小的登机箱,随着人流走出闸口,一股熟悉的、带着些许尘埃和汽车尾气味道的空气涌入鼻腔,竟让她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归属感。
两周的海外奔波,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在她心中尚未完全平复。那些充满挑战的沟通会、曹辛夷在谈判桌上挥洒自如的身影、异国他乡陌生的街景与面孔,以及最后那晚河畔略带凉意的风……都像快速闪过的胶片,在她脑海中留下模糊而深刻的印迹。
她没有通知公司来接,而是像普通旅客一样,排队上了出租车。报出公司附近公寓的地址后,她便靠在椅背上,闭上眼,任由疲惫感一点点漫上来。
手机震动,是曹辛夷发来的消息,简洁明了:「已顺利落地。海外子公司初步沟通结果已整理反馈总部,你的部分很关键。辛苦了,好好休息。」
公事公办的语气,符合她一贯的风格。林晚回了个「收到,谢谢曹总。」便放下了手机。
她知道,这份“关键”的评价,是曹辛夷基于工作成果的客观认可,不掺杂个人情感。这就够了。
回到冷清了几周的公寓,积了一层薄灰。林晚放下行李,没有立刻收拾,而是先给自己烧了壶热水。捧着温热的杯子站在窗前,看着楼下街道车来车往,一种悬浮感渐渐落地。
这次短暂的“偏离”轨道,像是一次压力测试,检验了她内心的修复程度,也让她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当前的位置和未来的可能性。她证明了即使不在技术核心,她的经验和视角依然具有独特价值。但这价值,是否一定要通过重返“中心”来实现?
第二天,林晚准时回到公司。走进那间位于走廊尽头的办公室,小赵立刻迎了上来,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笑容:“林工,您可回来了!图书馆的讲座很成功,来了好多大爷大妈,提问可积极了!这是现场照片和反馈表。”
林晚接过文件夹,翻看着照片上听众们专注的神情和满意的笑容,听着小赵兴奋的汇报,嘴角不自觉地微微扬起。这种直接的、微小的、却能真切帮助到具体人群的成就感,与在海外谈判桌上达成合**议的成就感,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实在的满足。
“做得很好。”她真心实意地夸奖道。
“是林工您准备的材料好!”小赵挠了挠头,又压低声音说,“您不在的时候,姚总工那边派人来问过几次数据安全规范解读的事情,好像他们那边有个新项目遇到了点合规问题。”
姚浮萍?林晚心中微动。以姚浮萍的技术实力和团队配置,一般的合规问题根本无需咨询她这个“边缘”部门。这更像是一种姿态,一种试探,或者说,是技术层面遇到瓶颈后,向外寻求不同思路的可能。
“我知道了。你把相关资料整理一下,我稍后看看。”林晚没有多问,平静地吩咐道。
重新投入工作的节奏很快。公益科普的项目在继续,琐碎而充实。海外之行的余波,也以另一种方式悄然显现。
几天后,林晚收到了来自龙胆草助理转发的邮件,是董事会秘书处发出的会议纪要摘要。其中提到了海外业务拓展的初步成果,并特别指出“在建立本地信任关系方面,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沟通策略”,虽未点名,但知情者都能猜到这与林晚的贡献有关。
这算是某种形式的官方认可吗?林晚看着邮件,心情平静。她并不期待额外的奖赏或关注,这种不张扬的肯定,反而让她感到舒适。
下午,她被邀请参加一个跨部门的线上协调会,讨论一款即将推出的面向老年用户的简易版APP的数据隐私设计。参会者除了她这个“公益科普”代表,还有姚浮萍团队的产品经理、法务部同事,甚至还有一位从九里香部门抽调的用户体验研究员。
会议中,当产品经理纠结于如何在简化操作的同时不降低安全标准时,林晚结合在海外讲解“五彩绫镜”核心理念的经验,以及平时接触到的老年用户真实困惑,提出了几个将复杂安全设置转化为直观、易理解选项的建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