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肘击中原500年无一败绩(2/2)
朱由检伸出手指沿着舆图上的黄河缓缓划过,声音沉静:“南下这几个月,朕曾亲至兰阳、考城一带,看过那决口之处。也曾于灯下细细翻阅过元、明两代所有治河之策,及其成败得失。”
他抬起头,目光在毕自严与朱光祚脸上扫过,语气陡然变得无比郑重:
“朕以为,身为天子,朕首先要做的,并非是去堵某一个具体的决口,而是要从根本上扭转我大明朝廷,乃至天下臣民对于这灾害的认知!”
“重新定义‘治水’!”朱由检一顿,掷地有声,“要从堵到疏!从防到用!”
“用?”
朱光祚失声惊呼,旋即意识到失仪,连忙躬身请罪。
他那双因常年在户外奔波而显得有些浑浊的眼睛里,此刻满是震惊。
用?
怎么用?
千百年来,治水之道,无非是束水攻沙、高筑堤防。
只求这条喜怒无常的孽龙莫要冲毁堤坝,莫要淹没良田,便是邀天之幸。
至于用它,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朱由检并未怪罪他的失态,反而对他那震惊的神情颇为满意。
他要的,便是要打破这些旧臣心中根深蒂固的成见。
“朱爱卿,你且说说,历代治河之策,其核心在何处?”
朱光祚定了定神,恭敬答道:“回陛下,自潘季驯总河以来,我朝治河,多沿其‘束水攻沙’之法。以高堤束缚水流,使其湍急,以水之冲力,裹挟泥沙入海。此法虽能解一时之患,然终究是与水争地,致使河床日渐增高,悬河之险,与日俱增。”
“说得不错。”朱由检点了点头,脸上却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的冷笑,“束水攻沙,治标不治本!朕以为此等方略,皆是本末倒置!”
他猛地一挥手,直指舆图上那片广阔的泛滥区,声如洪钟:“在朕看来,水乃资源,非纯为灾害!黄河之患,在于其善淤、善徙。堵之愈高,其势愈险,一旦溃决,为害愈烈!与其耗费百万金钱,去筑那无用之高堤,不如因势利导,变水患为水利!”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在朱光祚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他呆立当场,嘴唇微微翕动,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竟找不到任何可以反驳的言语。
“因势利导……变水患为水利……”他喃喃自语,眼中时而迷茫,时而又迸发出思索的精光。
朱由检见火候已到,不再卖关子,继续抛出自己的宏伟蓝图。
“欲行此事,必先更易其制!”他的目光,再次落在了朱光祚身上,“工部按部就班,层层掣肘,早已不合时宜。朕意,成立一个超越六部限制的‘水利总署’,由你,朱光祚,总领其事!”
“此衙门,不归六部节制,直接向朕负责!朕予你规划、财政、人事之全权,危急之时,甚至可持朕之金牌,调动沿河卫所之兵马!凡事涉河工,若有部院衙门敢于推诿掣肘者,”他语气一寒,“田尔耕的安都府,便是你的后盾!”
朱光祚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浑身的血液都仿佛在这一刻沸腾了!
这是何等的信任!何等的放权!
他再也支撑不住,双膝一软,重重地跪了下去,声音嘶哑:“陛下!陛下知遇之恩,臣……臣万死难报!只是……只是此权柄过重,责任如山,臣……臣恐才疏学浅,担当不起啊!”
他并非矫情,而是真的惶恐!天大的权力,必然带来天大的责任。一旦有失,便是万劫不复!
“朕说你担得起,你便担得起!”朱由-不容置喙地说道,“朕要的,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庸臣,而是一个敢任事、能任事的干臣!”
扶起朱光祚,朱由检引领他与毕自严,重新回到舆图之前,抛出了他整个计划的核心。
“总署既立,其下要务,便是确立‘以工代赈’,以为核心国策!”
他看着二人,一字一顿地说道:“自今日起,我大明之赈灾,其目的,不再是简单地发些粮食,让灾民饿不死!朕要明确向天下宣告:赈灾,非为养闲人,乃是为国储力,为民开路!”
“朕会命《大明周报》、各地官府,将朕的口号,传遍天下,尤其是灾区!”他的声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魔力。
“‘不纳粮,即出力!为己修田,为国修渠,皆是忠君爱国!’”
“‘一亩水浇地,十亩望天田!’”
“‘修一丈渠,活一家人!’”
“朕要让所有流民都明白一个道理!”朱由检的目光变得无比深邃,仿佛穿透了时空,“流民,不是朝廷的包袱!他们,是帝国最庞大的、最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用好了,他们能给朕在这中原之地,修出第二个江南来!用不好,”他话锋一转,语气森然,“他们便是百万流寇,百万义军!”
朱光祚再次震撼!
这种想法,估摸着,也只有现如今这个手握重兵和天下绝对权势的皇帝敢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