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江南红线(2/2)
朱由检看得频频点头。
孙传庭不仅仅是完成了他的政令,更是深刻理解了他政令背后的逻辑。
这是将巨大的社会负担转化为了推动大明产业化的澎湃动力。
奏疏中特别提及的“大明宝钞总行”,更是他布下的得意之笔。
这家由皇家内帑直接注资的“银行”如同覆盖全国的神经网络,不仅掌控着货币的发行与流通,更用那一纸小小的汇票,将千万个因战乱灾荒而分离的家庭重新联系起来,这其中凝聚的人心,其价值,远在白银之上。
第二份则来自浙江总督洪承畴。
洪承畴的报告与孙传庭的务实不同,更多了一份直指人心的狠厉。
除了翔实的经济数据,他花费了大量笔墨,描述了正在浙江士林中进行的“拨乱反正”。
“……东林思想,盘踞浙地百年,其流毒深远,非朝夕可除。
臣奉圣谕,于省内各府县学宫,强制推行‘格致院’所颁之《算学》、《物理》、《化学》、《地理》等新学教材。凡科举应试者,此四科为必考。
同时,凡有学子聚众结社,空谈心性,议论朝政者,一经发现,立即褫夺功名,永不录用。
初,抵触者众,更有甚者,以‘名教罪人’詈臣。
然臣以为,斩草易,除根难。
新学一日不兴,旧念一日不灭。与其辩经,不如变法。
如今,省内风气已然大变。昔日之‘清议’绝迹,取而代之者,乃是探讨纺织机之功效、辩论新式战舰之优劣。
务实、重格致之风,已然抬头。臣有把握,不出十年,浙地士子将只知有朝廷,只知有陛下,只知有‘格物致知’,而不知有所谓之‘东林风骨’!”
“好一个洪亨九!”朱由检忍不住低声赞叹。
洪承畴的手段看似酷烈,却是治本之策。
朱由检当然清楚,思想的转变,何其艰难。
物理上的抹除,譬如杀人,固然容易,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个群体的思维定式,正如洪承畴所言,需要漫长而不间断的努力。
他更清楚,这些被新学浪潮裹挟着前进的江南士绅,哪怕今天嘴里谈论的是“格物致知”,明天探讨的是“实业兴国”,或许那所谓的“东林风骨”真的被雨打风吹去,但他们骨子里那种与生俱来的,世代传承的商人市侩气,却始终还在!
他们会逐利,会钻营,会将每一分投入都在利己之心里计算得清清楚楚!
但,这又何妨?
朱由检的眼中闪过一丝洞察人性的冷漠。
他要的从来不是将这群人改造成道德上的完人,更不是要他们变成无欲无求的圣贤。
他要的,是驯服!
他允许他们追逐利益,甚至可以默许他们在规则之内,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资源去攫取惊人的财富。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们永远不能与国家对抗,永远不能对皇帝没有敬畏!
这,是底线!
谁敢越过这条底线,谁敢将家族或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皇权与国法之上,那么等待他们的,就不是褫夺功名那么简单了。
山西晋商的累累白骨,便是他为天下人画下的,最清晰的一道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