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财经周刊 > 第364章 债务即权力

第364章 债务即权力(1/2)

目录

有一个故事,在一个岛上有三个犟种。

理发师、补鞋匠和卖包子的三个人互相欠了账,可是他们赶上了手头憋屈,谁也拿不出钱。

有一天从岛外来了个旅人听说了,他借给卖包子的十块钱,卖包子的还给补鞋的,补鞋的还给理发的,理发的又还给卖包子的。

然后,卖包子的再还给旅人。

故事说,没动用任何有意义的成本,却消除了三份债务,简直是个天才。

而是事实不会如此发生的,资本的流动,首先的目的是获取利益。旅人不会凭空借出现金,每一笔债务的消除还伴随税收。

真正一个环境到了循环债的时候,就往往只剩崩溃一个办法。

伴随债务消除的,还有权力。

而这个东西,正是李长安要还给他们的。

朱与鸣一辈子向往做个文人,可他没那个好命。读书读到十四岁,老爹外出收租染了风寒一命呜呼,他作为长子,不得不扛起家中重担。

八百多亩地,二十多个庄户,八个长工,还有十几头牲口,这就是他拥有的初始配置。

他读书时自诩聪明无出其右者,但凡名篇名句,他诵读一遍就可倒背如流。先哲微言大义,夫子讲一遍他就能触类旁通。

等到种地时,他才发现聪明也不尽管用。

一条垄要争,一沟水要抢,一头驴的使用权要打出半条命。人们并不依靠理智和聪慧生存,而全凭力气。

地租出去了,要帮着佃户看地气,挑种子,安排牲口,敦促除草捉虫。

旱了要灌水,雨了要排涝,土板结了要施肥,太粘泞了要掺沙子。

总之,作为一个地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清闲。这时候,他才体会到老爹的辛苦,可是他再也没机会卖弄自己的聪明了。

种地是不会有出息的,尤其在黄河的边上。

他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给朱家找一条新路。

前几日,他听说朝廷派了三品大员巡边,两路巡阅使要经过德州了。他很兴奋,这是个机会,让聪明才智变现的机会。

种地十年,他发现了一个河北的秘密——钱贵粮贱。

或者说,钱贵,一切都贱。

大宋官方不流通金银,偏偏铜钱又不够使,民间只能用布匹、丝绸、毛皮兼做等价物。

河北居于长江带和运河带之外,仅靠着双边贸易,能搞到一点岁币。

可那也不够,给辽国的岁币里,统共才十万贯铜钱。即便全赚回来,也不够河北内贸的交易需求。

朱与鸣遇到过一个蜀人,北上去沧州任职的,当时二人在金光寺相遇,谈起两地风俗,互相引为知交。从那天起,他知道了有一种叫做交子的东西。

一张印花的麻纸,代替了金银,代替了铜钱,代替了其他等价物。

轻飘飘一张,携带方便,保存容易。

有了它,就可以搞活河北。长期的本地生活经验告诉他,河北的困顿,主要来源于商业的萎靡,商业的萎靡又是因为钱贵物贱导致的。

钱贵物贱的最终原因,是交易成本的高企,让小快灵的微型生意丧失了生存空间。

在河北,所有的买卖都必须做大。

你用五十车麦子,换他的二十匹马;他用二十匹丝绢,换另一个人的三千斤铁。

你要是想开个卖包子的摊档,对不起了,大家手里的铜钱有限,根本不敢来吃。除非,你愿意接受麦子或者盐巴。

可谁又能带着几斤的货币出来逛街呢,那还不累也累死了。

本地的个人消费,逐步演化成了集市交易,以物易物,或者大家都找米粮商人做中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