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永靖帝召见(2/2)
让秦思齐有些意外的是,皇帝开口问的第一句话,並非绥德政绩,也非水利边防,而是带著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味:
“秦思齐,当年在京城,朕…还是燕王之时,曾邀你入府,任长史一职,许你正五品前程,襄赞机要。你,可曾后悔当日拒绝”
这个问题直接揭开了那段敏感的过往。秦思齐脑海中瞬间闪过那个夜晚,燕王(如今的皇帝)私下召见,言辞恳切,许以高位厚禄,而他,最终以“才疏学浅,愿外放歷练”为由婉拒了。
秦思齐心中凛然,知道这是皇帝在试探他的心跡,也是对他忠诚度的拷问。秦思齐没有任何犹豫,坦诚道:
“回陛下,臣…不曾后悔。当年殿下,邀请臣后不过数日,太祖高皇帝便曾召见过臣,询问过臣之志向,以及对诸位藩王的看法。”
这话说得极其含蓄,但意思已然明了,他若当时答应投入燕王府,很可能就会被太祖皇帝视为结党营私,其下场可想而知。
“至於前往边疆绥德,臣更觉得是幸事。在翰林院读万卷书,终究是纸上谈兵。到了绥德,臣所学之经世致用之学,水利、算数、乃至一些粗浅的营造之法,总算有了用武之地。
能为陛下守一方疆土,安一方黎民,臣,深感荣幸,何悔之有”
这番回答,既点明了当初拒绝是出於自保和对太祖的忠诚(至少表面如此),又巧妙地將赴任边陲说成了实践抱负、为国效力的幸事,情理兼备。
郑烜深邃的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片刻,看不出喜怒,只是微微頷首,似乎认可了这个答案。隨即问道:
“朕还听闻,你在绥德,指点那赵家商队,穿过草原,往西找到了通往欧罗巴的商路你又是从何得知,那茫茫戈壁草原之西,另有乾坤”
秦思齐心中电转,知道这事终究瞒不过,早已打好腹稿,恭敬答道:“回陛下,此事…臣亦是在翰林院修史、整理前朝典籍杂记时,偶见前元时期,有西域色目商人提及,极西之地有『佛郎机』、『拂菻』等大国,物產风俗与我中华迥异。
臣当时只是好奇记下,后在绥德,因缘际会,便大胆推测,让商队尝试往西探索,侥倖成功。实乃陛下洪福齐天,方能打通此路。”
他將来源推给故纸堆,既合情合理,又撇清了自己未卜先知的嫌疑,同时不忘给皇帝戴顶高帽。
郑烜眼中闪过一丝感兴趣的光芒,显然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
又陆续问了些绥德的民情、军备、以及与草原部落打交道的情况,秦思齐皆依据事实,条理清晰地回答,数据详实,言语恳切,既不夸大困难,也不居功自傲。
问答之间,时间悄然流逝。忽然,郑烜从御案后站起身:“隨朕来。”
秦思齐连忙躬身跟上。皇帝並未带他去別处,而是走到了暖阁一侧,那里赫然摆放著一个略显陈旧,却依旧能看出大致轮廓的水利模型,正是当年秦思齐在翰林院时,参与製作並呈送给当时太祖皇帝的京杭大运河疏导构想模型!
郑烜指著那模型:“朕有件大事,思量已久,欲交付於你。你看此模型,若依此思路,疏浚、整飭贯穿南北之漕运命脉,你需要多久需多少银钱、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