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苟秦 > 第569章 分水岭

第569章 分水岭(1/2)

目录

第569章分水岭

正统四年(356)这一年波及数十万军民的三国乱战,可以说是赵末以来天下大乱的最后一次高潮。

此战既罢,也意味著华夏大地上,新一轮的势力洗牌结束,秦、晋、燕三国鼎立的格局彻底形成,一张崭新的时代帷幕也缓缓拉开。

三国至此,皆是筋疲力竭,皆是內忧外患,都有一副烂摊子需要收拾,短时间內,都不敢轻易言兵,尤其是三国之间(核心决策者脑子正常的情况下).

这一年围绕三国產生的眾多纷扰、衝突与博弈中,最大的胜利者,必是秦王苟政无疑。

而整个冬季,苟秦及其臣僚们,都在盘点收穫,总结得失,享受著胜利果实的同时,也承受著善后诸事的繁复与困顿。

战后军民的安置、抚恤,战爭政策的调整,以及官府、军队人事的调迁,围绕著这三大框架,自上而下,有海量的事务需要操持,有数不尽的麻烦需要解决。

核心目的则只有一条,以最快的速度、儘量平稳的方式,让秦国从战时状態脱离出来,让秦国的官军民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然而,这当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少了算,这也是关乎苟秦十数郡县、

至少五十万军民眾的生活生计调整。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根本无法真正让秦国恢復到战前的模样,尤其是恢復生產这一核心要素,还得等到来年开春,方能真正全面展开。

战爭的后遗症,没那么容易消除,其带来的伤害与苦痛,与凛冽寒风为伍,依旧在关西持续蔓延著、肆虐著。

值得高兴的,也能让人继续忍受的,大抵是战爭毕竟结束了,秦国取得了胜利。

上百万的苟秦臣民,可以稍稍喘一口气,从崩溃与极限的边缘迴转,他们一切的劳作与努力,不再是无条件为战爭、为秦军贡献,可以將正常地將注意转移到自己与家人的生存上了。

一个没有战爭与死亡笼罩的秩序,对普通士民来说,实在太宝贵了,安定方能让人看到希望,这也是战后初期,秦国官府最著力做的事情,想要传达给治下士民的东西。

不过,对当前秦国官府与臣民来说,最迫在眉睫的事情,不是其他,而平稳地度过已经在关中大地肆虐的寒冬。

大战之后必有大灾,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又恰恰处在荒芜、萧索的冬季,秦国自然难免。

持续半载的战爭,消耗了太多的资源,尤其是维持人基本温饱需求的粮料物资。隨著深冬的到来,关河上下,饥荒寒灾,日益深重。

天灾与人祸交织,受灾的秦国士民,达三十万之眾。

对此,秦国朝廷自然不可能坐视不理,这是收揽人心的好机会,秦王苟政也尤其重视这个问题,总不能连艰苦卓绝的“卫国战爭”的扛过来的,最后倒在战后的饥寒之下。

更何况,对“人”的宝贵,苟政的认识可太深刻了,咬咬牙,勒勒腰,刮刮肚,帮助秦民度过此冬,將来他们就是秦国最可靠的臣民。

为了賑济灾民,苟政也是豁出去了,几乎把最后一点家底都拿出来了。

长安三大仓,堪称苟政治关中以来第一民生善政,缮建设立之初,苟政也曾发下宏愿,有朝一日,要让诸仓满溢。

然而,多年下来,哪怕是规模较小的惠民、益民二仓,都不曾有一日储满,更遑论禁城內的丰民仓了。

隨著战爭抚恤与善后賑济工作的全面展开,冬季方过半,惠民、益民二仓,便已经被清空了,丰民仓也有些岌岌可危.....

救民救灾,救苦救难,当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到这个阶段,急难已经缓解,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则转移到如何让秦国的军民顺利支撑到来年夏收,那可是段漫长的时间,过程也必定艰苦。

当然,这项工作,主要还是需要军民自力更生,但官府的支持,也是十分必要的,除了稳定的生產秩序,以及农具、粮种、牲畜等生產资料外,基本口粮的救济补助,仍然是一笔巨大的花费。

但问题是,粮食不比其他,需要一轮又一轮的耕种经营、收穫与储存,不是需要了,立刻就能从地里长出来。

隨著严冬的深入,秦国官府这边,也有些无以为继了。倒不是官仓之中一点余粮没有,只不过,剩下的钱粮,首先得供应秦国官府、军队及勛贵之耗,这是维繫苟秦统治之必需。

说白了,经过三国大战的消耗后,穷困潦倒的苟秦政权,根本没有能力给全关中的臣民托底。

但是,与燕晋两国相比,秦国的士民百姓,是该感到庆幸的,数十年来,何曾碰到如此积极、深入賑济平民的官府

或许黔首们遭受的剥削与歧视是相同的,甚至在秦国这边要更加严苛,自由更是严重受到限制。

但至少在灾难降临之时,这个苟氏的政权,还是会採取这些有力且有效的措施予以救助,即便此次关中士民遭受的苦难,本就源於秦政权。

然而,官府不就是这个尿性吗世间岂有温情脉脉的王权统治

为了解决粮荒问题,苟秦君臣还是积极开动脑筋,苦思办法,但事实上,办法並不难想。

百姓依山傍水,自力更生的方法姑且不提,就官府賑济这一块儿,思路是简单而明確的:官府无粮,找有粮的要就是了。

由丞相郭毅亲自牵头主持,以苟秦朝廷的名义,向关中豪右借粮,並配以一成的利息,约定两年为期归还。

而这条极其强硬的,带著强迫性质的“借粮条款”,落实得相当顺利,关西豪右,在长安政策出台之后,不管心头作何感受,大多表示配合。

少则两三千斛,多则上万解,短短半个多月时间,便在雍秦各郡,借得麦粟总计四十余万斛。

这些口粮,若要覆盖关中士民所需,自然不现实,但足以起到一个撬动、托底的作用,让秦国官民能够安安稳稳地支撑更长时间。

坚持的时间越长,恢復的速度越快,危机也能逐步得到缓解...

“借粮政策”的顺利且成功,其背后折射的意义,也是相当重大的。不管关西的豪右们心中作何感想,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博弈、交换与震慑之后,关西各家至少表面,已为苟政所驯服。

即便很多豪右,仍然將此次“借粮”,当做是一次有借无还的摊派,一张上船的船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