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苟秦 > 第569章 分水岭

第569章 分水岭(2/2)

目录

当然了,已经上船的邓、王、杜、韦、段、郭、赵、徐等关西秦臣氏族,他们的积极配合与表率作用,还是很突出的。

函谷大捷,对苟秦这个新兴政权的积极影响,儼然正在持续作用中,击败了晋军正朔的同时,也打出了秦国的魂与运。

回头来看,这场三国混战前后,秦国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大抵在於內部始终保持著一个基本的稳定,不似过去,总是伴隨著频繁的內部动盪乃至叛乱。

不论是大战期间,还是战后的善后处置上,种种问题,重重危机,但始终处在一种受控的状態之下。

而这本质上,是苟秦政权对治下户口严密而强大的控制力,尤其是军户与屯户,只要这两大群体不出乱子,秦国就乱不了,这两者,早已成为秦政权的基石力量。

苟秦王朝的蜕变,也集中体现於此次大战。

而不管是从天下大局,还是从秦政权本身来说,正统四年,都堪称一个分水岭!

困难再多,生计再难,日子总得过下去,於民於官,皆是如此。

冬至日。

原本蚁聚在长安近郊的难民,已然散去了,这场冬灾,长安城外最多聚集著三万人以上的难民。

不过,隨著各郡县官吏奉召来京,领取到长安发放的救济粮,也顺带著把难民带还乡里。

长安清净了,天下似乎也太平了,在经过堪称漫长的等待期后,一场肃穆而隆重的入城献捷仪式,在长安展开了。

苟政自入主长安以来,为慰劳军心、激励士气,也举行过数次凯旋仪式,然而正统四年冬至日这一次,却是有秦以来,最严肃也最正规的一次。

苟政早早下令,从参战诸军中,挑选了三千名有功將士,提前集结於长安,进行仪制演练。

而这三千身著崭新军服、鎧甲与战袍的甲士,將代表所有参战將士,享受凯旋还朝的荣光。自南城安门入,穿越长乐未央,直抵含光大殿,然后在殿前广场,接受秦王的检阅与抚慰。

国计艰难,到目前为止,对各军將士的功赏抚慰工作进程,仅到对阵亡、伤残官兵的抚恤安置。

苟政亲自与还京功將们討论过,大伙一致赞同,抚恤优先,功赏压后。

当然,为安军心,苟政屡次派使者到內外诸军巡阅,通报功赏办法与进程,並强调秦王的承诺。而事实上,对“卫国战爭”的功赏问题,其进展仍旧停留在收集、审查阶段......

物质犒赏,暂且无能为力,也不合时宜,但精神抚慰,却是要大张旗鼓、大造声势地搞。於是,咬著牙,苟政也將这样一场凯旋仪式办了下来。

不得不说,也就是苟政这些年,在秦军中建立了足够的威信,同时大部分秦军,在建国之初的赏功授田中,已经成为有家有户有田的有產者了。

否则,似苟政这样“拖欠”赏赐的做法,即便不引得军中丘八造反作乱,怨愤之情总是避免不了的。

太极殿。

大司马苟武、兵部尚书陈晃、驃骑將军邓羌,以及弓蚝、苟须、苟侍、段纯、王鱼等秦国將臣奉召而来,鱼贯入殿。

即將举行的廷议,显然是一场军务会议,毕竟与会的將臣,不是將师,便是大司马府及兵部的重臣。

其中,最春风得意的,无疑是驃骑將军邓羌。受阅將领中,他是走在最前的。最重要的,在所有將军爵禄赏赐尚在商討中时,邓羌已被苟政加职,驃骑將军加开府。

当然,邓羌的驃骑將军府,其权势与职能远不如大司马府,但踏出这一步后,邓羌才算真正成为秦军中的一方巨擘。

只要秦王再多施加一些倾斜,確定职权,凭藉荣获的功劳,与大司马府分庭抗礼,都不是没有可能。

但同样的,木秀於林风必摧之,邓羌也眼瞧著,成为眾多秦军將校羡慕、嫉妒乃至不满的对象,尤其是弓蚝。

就一条,函谷大捷,是他弓將军一击制胜的!怎么最大的好处,被邓羌一人独享,就凭那邓夫人,那还在襁褓中的小王子

共患难易,同富贵难,隨著秦政权的稳固与兴起,秦军將帅们之间的矛盾,却是越发严重了,爭名位,抢功劳,都属於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了。

“臣等拜见大王!”殿中,眾臣齐拜道。

“免礼!平身!”

待眾臣落座,苟政目光扫向眾人,直接开门见山,问兵部尚书陈晃道:“文明,阵亡、伤残將士抚恤,可曾发放到位”

闻问,陈晃出列,一如既往的沉稳:“稟大王,眼下中军各营將士抚恤,已然发放结束,地方屯防將士,正按名单,依次、逐步落实,以臣预计,如欲全部落实无误,最早也要到来年开春!”

陈晃的回答很平实,但还是那般,让人感到一种安心,苟政的反应也很平和,轻声交待一句:“孤仍然只有两点要求,所有牺牲、伤残將士不得遗漏,所有抚恤必须发放到位。

將士们已然为国流血牺牲,不能再让他们与家人再流泪,所有环节,你要亲自监察过问,敢有伸手者,杀无赦!

不,剥皮实草点灯!”

苟政的声音很轻,但最后一句,实在让在场的秦国將臣们,都觉身体一寒,比殿外的寒天雪地,还要冷。

陈晃那张沉静的面庞上,也出现一丝波动,但还是稳稳一礼:“谨遵王命!”

微微頷首,收回目光,苟政又看向军府监段纯:“各地军户情况如何”

段纯,如今是主管秦国军户的重臣了,此次战后善后事宜,他的工作也格外关键,要保证秦国中外军军户,儘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与普通屯户、百姓不同,对军户的要求,显然要更高一些,毕竟秦国军户,不论中外军,都是围绕著秦军將士而诞生发展的。

在组织度、纪律性以及积极性上,本就更高,天然承担著更多的只能,除了出征作战,也包括劳作生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