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还珠:虐完我,我夏紫薇又回来了 > 第217章 谏言与契机

第217章 谏言与契机(1/2)

目录

自那日与母妃的谈话后,永琪像是变了个人。

在上书房里,他一改往日偶尔的懈怠,变得异常刻苦。

不仅对夫子的提问对答如流,连布置的策论功课,也写得格外用心,引经据典,见解独到,常常得到夫子的当众夸奖。

这反常的勤勉,引得其他一同读书的阿哥和宗室子弟们私下里议论纷纷。

“五哥最近是怎么了?像是打了鸡血似的,昨儿个那篇《论漕运利弊》,写得比翰林院的学士还长!”六阿哥永瑢趁着夫子转身的功夫,小声对身边的伴读嘀咕。

“可不是嘛,昨儿骑射课,他也跟铆足了劲似的,非要争个第一。”另一个贝勒接口道,语气带着几分不解和隐隐的嫉妒,“难不成……是愉妃娘娘又给他紧了紧弦?”

永琪对周围的议论充耳不闻,只是埋首书案,更加专注于手中的书卷。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份“刻苦”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和压抑。

他必须表现得足够出色,才能获得皇阿玛的青睐,才能有机会提出那个“建议”,才能……才有可能在未来的风暴中,为那个叫小燕子的姑娘,争取一丝渺茫的希望。

母妃的话像一座大山压在他心头,他既无力反抗,又无法真正顺从,只能在夹缝中,按照母妃划定的路线,艰难前行。

与此同时,养心殿内,乾隆正听着和珅与户部尚书的奏报,龙颜大悦。

“皇上圣明!”和珅满面红光,躬身禀道,“自京城的玻璃店铺由内务府统筹招商经营以来,因其新奇实用,供不应求,尤其是那些大块的平板玻璃和精巧的玻璃器皿,更是被富商巨贾、王公贵族争相购买。截至目前,仅京城一地,玻璃一项,已为皇上私库净增白银逾五十万两!这还不算各地富商竞相申请代理权所缴纳的保证金。”

乾隆捻须微笑,眼中是掩饰不住的得意。这玻璃方子,真是点石成金的神物!

户部尚书也紧接着奏报:“启禀皇上,京城主要街道及官道的水泥铺设已全面完成,路面平整坚固,车马通行效率大增,百姓称便。制作水泥所需的石灰石、黏土等原料,已由工部划定区域,派兵看守,统一开采、调配,杜绝了私采滥挖。周边宛平、大兴等县,水泥路的铺设权也已通过竞拍,由当地富商承包,首批承包款已解入国库,计有白银八十万两。下一步,直隶省乃至全国各府州县的水泥路招标事宜,章程已初步拟定,请皇上示下,何时张榜公告,在各地开设水泥司招标竞拍水泥项目?”

乾隆沉吟片刻,却没有立即批准,反而问道:“各地自行招标,固然快捷,但你们确保不会出现官商勾结、中饱私囊之事?这水泥之利巨大,难免有人眼红,上下其手。”

和珅忙道:“皇上所虑极是。此事关乎国计民生,若放任地方,恐生弊端。奴才以为,不若由朝廷统一主持,划定区域,明码标价,或仍采用竞拍之法,但需派钦差大臣督查,召集各地富商进京统一拍卖,方能确保利益归于国库,惠及百姓。”

乾隆点了点头,目光深邃:“朕也是此意。不着急。先贴出告示去,言明朝廷欲在全国择机推行水泥筑路,有意者皆可进京咨询。但这招标之事,暂缓一缓。”

他顿了顿,走到窗前,望着紫禁城外鳞次栉比的屋顶,缓缓道:“这水泥、玻璃,于国库于皇室,确是聚宝盆。但于天下百姓,究竟是利是弊,是福是祸,朕……还想亲自去看看。”

他登基以来,自认勤政爱民,但也深知深居九重,所见所闻,多为臣下奏报,难免有隔阂。

自从将夏雨荷接回宫,沉浸于失而复得的喜悦和一双儿女带来的欢愉中,他确实有段日子未曾真正走入市井,去看看他治下的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了。

这水泥路,是否真如奏折上所言,让百姓安居乐业了?

这时,上书房的总师傅前来禀报阿哥们近日课业,尤其提到了五阿哥永琪的一篇策论,写得极为出色,正要当堂诵读讲解。

乾隆心中一动,便摆驾往上书房而去,他想看看,儿子们对这新生事物,有何见解。

上书房内,气氛肃穆。老夫子正手持一份卷纸,赞不绝口:“五阿哥这篇《论水泥利弊说》,结构严谨,见解深刻,尤为难得的是,能体察民情,站在百姓角度思考问题。尔等当悉心学习。”

乾隆悄然走入,示意众人不必行礼,只在后排坐下聆听。

只听老夫子念道:“……水泥之利,其显者三:一曰固道路,利车马,促商旅,货畅其流,则物价平而民富足;二曰筑城防,固河堤,强社稷之基,御天灾兵祸;三曰兴土木,建屋舍,使百姓居有所安,免受风雨之苦。此三者,皆强国富民之要策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