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五个皇兄团宠我,太子爹他慌了 > 第105章 《黑历史圣典》

第105章 《黑历史圣典》(2/2)

目录

“格物书院山规:一、质疑问难,是为本分;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者,罚抄《山海经》异兽图三遍,并需为图中异兽撰写一段习性解说。二、学以致用,方为真知;空谈性理,脱离实际者,需下田劳作十日,体验农耕之苦,或前往工坊见习,了解百工之巧。三、尊师重道,然师者若有谬误,弟子可据理辩驳,言之成理、证据确凿者,不仅无罪,反而予以嘉奖,奖《天工开物》抄本一册。”

这看似“离经叛道”的院规,却像一块磁石,吸引了一批思想活跃、不满僵化科举教育、渴望学习实用知识的年轻士子和部分开明官员的子弟前来入学。他们厌倦了一味地背诵“之乎者也”,渴望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学习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

书院开设的课程更是令人大开眼界,颠覆了传统书院的教学模式:不仅保留了经史子集等基础学科,让学子们夯实文化根基,更增设了算术、格致(即物理)、农政、水利、天文、地理等实用学科。

更令人惊喜的是,课程还邀请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老四澹台鹊如今已是太医院院判,他亲自来讲授《本草药理与日常养生》,结合自己的行医经验,教学子们辨识常见草药,了解基本的药理知识和养生之道;退役的星辉营女官则受邀教授《强身健体基础术》,传授简单实用的防身技巧与体能训练方法,男女学子皆可学习;甚至还请来了民间的能工巧匠,讲解农具制作、器物修缮等技艺。

书院所用的教材,大多由澹台墨组织书院的先生与优秀学子共同新编。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一套蒙学教材,名为《启慧读本》。这套读本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完全摒弃了传统蒙学教材的枯燥晦涩。

此书开篇不讲三皇五帝、仁义道德,而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色彩鲜艳的插图,讲述自然现象的原理、生活中的常识。比如“为什么会下雨”“昼夜交替是怎么回事”“如何辨别五谷”等,极大地激发了年幼学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其中一册讲到“器物与历史的关系”时,竟真的将当年《列女传》被皇太女垫桌脚的故事画成了连环画:画面上,年幼的皇太女正将一本《列女传》垫在小桌脚下,让自己的布老虎站得更稳,旁边的乳母无奈地笑着摇头。而图画旁边的配文则写道:“书之用,在于明理启智。若其理已不合时宜,或其内容未能引人共鸣,强行诵读亦难入人心。不如另作他用,譬如垫平桌脚,使案牍平稳,便于书写新篇,记录新思想,亦是一种功德。世间万物,皆有其用,关键在于如何善加利用,而非固守其表。”

这种颠覆性的解读,让朝中的守旧派大臣们捶胸顿足,怒斥其“歪理邪说”“误人子弟”;却让书院的学子们觉得新奇有趣,易于接受,也让他们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而非盲目尊崇传统。

李太傅自然无法接受这等“异端邪说”,他认为“格物致知书院”的存在是对儒家正统的严重挑战,屡次上书朝廷,抨击书院的教学内容与办学理念,言辞激烈。甚至在身体稍好后,亲自带着几名追随者跑到书院门口想要“匡正学风”,与书院的先生和学子们辩论。

然而,每次辩论,太傅都被书院学子们以缜密的逻辑、新颖的见解和从实践中得来的证据驳得哑口无言。有一次,他与人争论“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学子们却拿出自己下乡调研的数据,说明合理的商业流通能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让太傅无从辩驳;还有几次,他因情绪过于激动,当场晕厥过去,被随从抬回府中休养。

澹台墨闻讯后,并未有丝毫嘲讽之意,只是淡淡一笑,命人精心挑选了上好的人参和自己配制的安神汤药送到太傅府中,并附上一张笺纸,上面写道:“太傅为国操劳,心系圣学,心力交瘁,望安心静养。书院新采的西山灵芝,药性平和,或对太傅身体有益,聊表寸心。”此举既表达了对太傅的尊重,又暗含了坚持新学的立场,让太傅有火发不出,只能暗自叹气。

数年后,“格物致知书院”培养出的第一批学生顺利毕业,步入仕途或从事各项事业。这些学子们思维活跃,注重实际,不墨守成规,在各自的领域都表现出色:有的学子运用新式算术方法帮助地方官府清丈田亩,厘清了多年的土地纠纷,使税赋更加公平合理;有学生改进了传统的农具,发明了更为高效的播种机和收割机,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作负担,使粮食产量显著增收;还有弟子将所学的医理知识普及到偏远乡里,开设义诊,救治了许多贫困百姓,活人无数……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逐渐改变了朝堂上一些陈腐的风气,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新学的价值。而李太傅,随着年事已高,加之屡次与新学“交锋”受挫,精神备受“刺激”,身体日渐衰弱,缠绵病榻。

在他病重弥留之际,澹台墨亲自带着几名书院的学子前往太傅府探望。此时的太傅,已经虚弱得无法开口争辩,只能用浑浊的眼睛静静地看着这位他曾经极力反对的“离经叛道”者,眼神复杂,有不甘,有疑惑,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

澹台墨走到太傅榻前,从袖中取出一本装帧素雅的线装册子,封面用的是普通的宣纸,上面并无书名。他轻轻将册子放在太傅榻前的矮几上,声音平和而带着一丝敬意:“太傅,晚辈知您心中对新学尚有疑虑。此书乃书院同仁整理汇编而成,记录了这些年新学实践的一些成果,或许可解太傅心中些许块垒。”

太傅的侍从小心翼翼地将册子翻开,递到太傅眼前。太傅费力地转动眼球,看着册子上的内容。令他意外的是,里面并非他预想中的辩驳之词或对传统的嘲讽,而是一篇篇朴实无华的短文,每一篇都记录着一个具体的事例:某地学子如何用新学知识解决了当地的水利问题,某学子如何改进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某学子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百姓普及律法知识……

每篇短文的末尾,都有一行细小的字迹:“此成效之取得,亦有赖太傅昔日诤言警醒,促我辈反思求索,不敢懈怠,方能不断改进,砥砺前行。”

册子的最后一页,是一张小小的拓片,依稀是当年书院正堂悬挂的虎符山规的一角,上面印着山规的第三条内容。而在拓片旁边,有一行熟悉的字迹,带着一丝稚气却已初具风骨,正是皇太女澹台星的手笔:“太傅一生坚守旧道,虽固执,却也赤诚。晕厥千次,非为阻新学,实为旧道尽忠。其忠勇可嘉,值得敬佩。然时移世易,万物皆在变化,治国治学之法亦需更张。天下学问,当如活水,需不断流动,吸纳新泉,方能不腐不竭,滋养万物。”

看着这行字,李太傅混浊的眼中缓缓流下两行清泪。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却最终未能发出声音。只是长长地、仿佛释然般地叹了口气,然后缓缓闭上了眼睛,脸上的神情不再是之前的忧虑与不甘,而是多了几分平静与安详。或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固执了一生的老人,终于对他毕生捍卫的“道”与眼前这股不可阻挡的“新流,有了一丝新的感悟与理解。

窗外,春日的阳光明媚而温暖,隐约传来西山脚下“格物致知书院”学子们晨读的声音。那声音清脆而响亮,充满了蓬勃的朝气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渴望,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一本被垫了桌脚的《列女传》,看似一件微不足道的“皇室黑历史”,却意外地引出了一场关于教育、关于传统与创新的无声变革。这场变革没有硝烟,却深刻地影响了大周朝的未来,如同一股清澈的活水,滋润着僵化的思想土壤,让整个王朝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其影响深远而绵长,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