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云州丰收(2/2)
工工整整,前院办公,后院居住,显得颇为气派。
当蓬山村的村民推着满载粮食的独轮车来到驻村点时,陆向南正在整理户籍册子。
看到村民们运来这么多粮食,他微微有些错愕。
老村长指着单独分装的那堆粮食,一脸诚恳地说:“村正大人,这是我们蓬山村所有人的一点心意,还请您赏脸收下。”
陆向南看了看堆积如山的粮食,又看了看村民们期待的眼神,他脸上露出和善的笑容。
“乡亲们,你们的心意我领了。
但我们大明的官员有规矩,不能拿百姓的一针一线,更别提这么多粮食了。
我若是收了这些粮,说不定得人头落地。”
“另外我有个好消息,正准备这两天去通知你们。
既然你们今天来了,那我就先给你们说说。
根据锦衣卫、六扇门、监察科的交叉审核,确定咱们蓬山村属于贫困村。
根据我们大明军主的新规,贫困村不仅不用交税,每家每户还能领取补贴。”
“不……不用交税?”
老村长呆住了,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他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还是第一次听说官府不要百姓交税的。
陆向南肯定地点头:“对,不用交税,并且还会给你们补贴钱粮。”
这时,一个叫佟实的中年男人壮着胆子,小声询问:“村正大人,这个补贴钱粮的意思,是不是官府给我们粮食和钱?”
老村长连忙瞪了佟实一眼,生怕这个问题会惹怒陆向南。
岂料陆向南却笑着点了点头:“对,就是你说的这个意思。
大明官府会给蓬山村每一户人家发钱和粮食。”
他环视着目瞪口呆的村民们,朗声道:“所以大家赶紧把粮食都拿回去吧。”
老村长整个人都傻了,他活了六十多年,却从未听说过官府不收税,还倒给钱和粮的。
这真的可能吗?
就在村民们将信将疑地把粮食运回村里后的第三天。
一队锦衣卫和六扇门的巡捕,押着几辆粮车来到了蓬山村。
陆向南让老村长把村里所有人都叫到村口的空地处。
为首的锦衣卫小旗官卢宇飞,就站在去年冬天村子搭祭台
"抽人签
"的地方。
这个地点刻意选择的,意在向村民们昭示,那个绝望的冬天已经过去,新的希望正在降临。
卢宇飞高声宣布:“在下锦衣卫小旗卢宇飞,奉大明军主令,特来给各位乡亲发放贫困村补贴!
经核查,蓬山村属于特别贫困村,故而每户补贴精米一石,钱五百文!”
村民们虽然前几天就已经听说了这个消息,但此刻亲耳听见卢宇飞的话,仍旧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人群中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期待与忐忑。
在陆向南和老村长的组织下,蓬山村村民很快排起长队,挨家挨户领取补贴。
当沉甸甸的米袋和叮当作响的铜钱交到村民手中时,许多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些朴实的山民,一辈子都在为温饱挣扎,从未想过有一天能从官府手中接过钱粮。
老村长最后一个领取补贴钱粮。
除了每户都有的补贴外,他还额外领到了一份村长津贴,是五石米,五两银子。
捧着这些钱粮,老村长激动得浑身发抖。
他老泪纵横地感慨:“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从官府手里领到钱粮。”
他转向自己的儿孙,声音哽咽:“你们命好啊,遇到好皇帝了。”
“记住,从今往后,咱们蓬山村世世代代都要记得,自己是大明人!”
就在老村长感慨之时,村民们不知是谁带头欢呼起来。
“今年终于能顿顿吃饱饭了!”
“大明万岁,军主大人万岁!”
“大明万岁!”
欢呼声此起彼伏,在山谷间回荡。
孩子们在大人身边欢快地奔跑,女人们擦拭着喜悦的泪水,男人们则兴奋地比划着该如何使用这笔意外之财。
这个曾经被死亡阴影笼罩的山村,此刻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希望。
同样的事情在云州各地上演。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在云州的每一个角落悄然发生。
从龙山县到野马县,从银山到靖边屯,新政策的春风拂过每一寸土地,温暖着每一个百姓的心。
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不再是战乱和饥荒,而是来年的耕种计划,孩子的上学事宜,以及如何把日子过得更好。
一时间,云州百姓对大明官府、对陈洛的拥戴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这种拥戴不是出于恐惧,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与认同。
在田间地头,在集市商铺,在千家万户,陈洛的名字被频繁提及,总是伴随着由衷的赞叹与祝福。
这份来之不易的民心,如同春雨般滋润着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也为大明王朝在云州的统治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