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120章文师倾囊,授殿试技巧

第120章文师倾囊,授殿试技巧(2/2)

目录

此刻已转化为清晰的路径图。

“多谢老师倾囊相授!”

苏惟瑾再次深深一揖,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学生受益匪浅,如拨云见日!”

翟銮捋须微笑:

“老夫不过是将些老生常谈告诉你罢了。

以你之才,本不必过多担忧。

然,多一分准备,便多一分从容。

望你来日金殿传胪,

能不负平生所学,为国效力。”

言语间,已是将苏惟瑾视为自家子侄般期许。

又闲谈片刻,翟銮方起身告辞。

送走老师后,苏惟瑾回到书房,

只觉得心中底气又足了几分。

名师亲自开小灶,这等待遇,

寻常举子做梦都不敢想。

又是马不停蹄的巩固所学到的成果。

就这样,几日过后院门外又传来车马声。

不一会儿,苏惟山捧着一个沉甸甸的包裹进来,

脸上带着惊奇:

“瑾哥儿,是北京来的驿差,

说是翟大人府上遣人送来的!”

“啊?老师已经返京述职了?自己竟然……”

苏惟瑾心中一动,接过包裹打开,

里面是几部厚实的典籍,

皆是《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补》之类的经世致用之书。

“看来老师是早有安排!”

他信手翻开一册,

只见书页天头地脚及行间,

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字迹清劲有力,正是座师翟銮的手笔!

这些批注,远不止于解读文义,

更多是结合时政的发挥与感慨。

如在论及汉代外戚时,

旁批“权幸之弊,

古今同慨,然裁抑之道,贵在得法”;

在论及唐代漕运时,

则批“东南财赋,国之命脉,

今运河淤塞日甚,当事者岂无虑乎?”;

甚至在某一处谈及边备时,

竟有“蓟镇兵额虚冒,

已非一日,九边大抵如是,

积重难返矣!”

这般尖锐之语。

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朝中关于清理勋贵庄田、

整顿漕运、改革军制等诸多大事的争论痕迹,

以及不同派系之间的微妙分歧。

翟銮并未明言站队,

但其倾向与忧虑,

已在这些批注中显露无遗。

这已远超普通师长的馈赠,

而是一种极为信任的象征,

一种政治资源的提前倾斜!

翟銮这是在以这种方式,

为他勾勒出一幅京师朝堂的势力图谱与问题焦点,

让他不至于是个懵懂无知的新科进士。

苏惟瑾捧着书卷,心情激荡。

座师的这份厚礼,价值千金!

他沉声对苏惟山道:

“将这些书妥善收好,

我要细细研读。

另外,取纸笔来,

我需即刻修书一封,向座师谢恩。”

灯火下,苏惟瑾铺开信笺,

措辞恭谨而诚恳,

表达了对座师谆谆教诲与厚赠的感激涕零,

并表示定当潜心研读,不负期许,

绝不会泄露只言片语。

字字句句,皆显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通透。

写完信,交由苏惟山明日去找可靠的驿丞寄出。

苏惟瑾重新拿起那本布满批注的《资治通鉴》,

就着昏黄的灯火,沉浸其中。

窗外寒风依旧,书房内却暖意更盛。

既有良师倾囊相授,又有座师遥寄关怀,

前路虽仍有挑战,但视野已然清晰明朗。

超频大脑愉悦地处理着新旧知识,

将书本中的技巧与翟銮的提点融会贯通。

殿试之路,似乎又平坦了许多。

苏惟瑾的嘴角,勾起一丝自信的弧度。

老师倾囊相授,暗递机杼。

自身更有超频大脑这等利器。

苏惟瑾合上手中那本布满翟銮批注的《历代名臣奏议》,

目光穿过窗棂,

仿佛已越过千山万水,

看到了那座巍峨的紫禁城。

春闱,殿试。

我来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