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太监无双 > 第101章 钦点会元!

第101章 钦点会元!(1/2)

目录

随着苏无忌一声令下。

阅卷房内,阅卷在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氛围中进行着。

苏无忌亲自主持,李明辅等三位副主考虽心中各有盘算,但在那份详尽得令人心惊的“参考答案”面前,在苏无忌的威胁面前,也不得不暂时收敛心思,依例批阅。

而且,苏无忌还真不是忽悠他们。他们改的卷,苏无忌都派人重新看了一遍,弄的三位副主考官又气又骂,只得老老实实,不敢再搞舞弊大案。

不过他们坚信,就算他们不搞事,那些落榜的举子也饶不了苏无忌!

而随着一份份糊名后的试卷被评判,苏无忌原本带着审视的目光,也渐渐亮了起来。

他原本对此次改革的效果也并无十足把握,尤其担心在传统八股取士的框架下,骤然更改题型,会导致举子们大面积不适应,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苏无忌甚至都做好了考生回答全部拉胯的准备!

这样的话,选不出好人才,即使是他也得背负不小的责任,暂时受点委屈了。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不小的惊喜。

苏无忌出的策问三道虽然难,而且还直接放在了第一场。但会试本就有第三场考时务策的惯例,许多学子对此并非全然陌生。只是以往策论题目多泛泛而谈,不像苏无忌此次这般尖锐具体,直指王朝心腹之患。

尽管如此,天下英才济济,总有不拘泥于章句者,总有为国家命运前途思考者!

因此,苏无忌还真发现了不少人才!

对于赋税减少,百姓困苦,他看到有一考生的试卷明确提出“折实物赋税为银钱,官收官解,省却中间转运盘剥”,其思路与苏无忌心中的“一条鞭法”核心不谋而合,直指赋税征收过程中的积弊。

还有考生的试卷痛陈“火耗、羡余等苛捐杂税,乃民之大害,当尽数裁汰,与民休息”,显见其对底层民生有着深刻的体察和同情。

面对吏治腐败,有考生试卷别出心裁,提出“致仕官员,德望犹存,可设清议司,监察地方,以补朝廷耳目之不及”,虽细节有待商榷,但利用退休官员资源监督现任的思路,颇具巧思,这点倒是苏无忌都没想到的,让苏无忌看了连连点头。

面对辽东接连打败仗的题目,更有考生试卷大胆建言“卫所糜烂,兵不堪用,当效古之募兵,汰弱留强,另练新军,专责辽东,以战止战”,显示出其对军事改革的敏锐洞察和魄力。

大昭的各种制度都和苏无忌那个世界的明朝很像,军队实施的是卫所制。所谓的卫所制度本就是就是一种军屯制度,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生产建设兵团。

士兵们闲时操练,忙时种地,朝廷不发军饷,但有军屯田供军户们养活自身。

原本确实是个很好的制度,还能减少朝廷的军费开支。

但任何制度都逃不过时间的摧残,更逃不过权力的腐蚀。

那些世袭的军官开始不断的土地兼并卫所底层军户的军田,最终导致军官们一个个成了大地主,而军户们成了可怜的佃户,甚至奴隶。

因此,军户开始大面积逃亡,留下来的也都面黄肌瘦,根本没有战斗力。

卫所制度随着大昭立国二百年,已然濒临崩溃,士兵们连饭都吃不饱,怎么去打仗,这才是辽东日益糜烂的原因。

训练一支新军确实迫在眉睫,只是卫所制度是祖宗之法,很多人明知道其已经糜烂也不敢轻言废弃,倒是这些考生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果然,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实在是多不胜数!

一份份优秀的策论答卷,如同沙中砺出的金子,闪耀着经世致用的光芒。苏无忌心中感慨,这些学子并非只会死读书,他们胸中自有沟壑,只是在那套僵化的八股取士标准下,难以显露头角罢了。自己的改革,恰恰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更让苏无忌意外的是算学与律法两场。

他原本以为,这两场被视为“杂学”,“小道”的考试,对于习惯钻研经史的举子而言,定然是难关,能合格者恐怕寥寥。

然而,批阅下来,虽然确实有不少人对此一窍不通,错误百出,但能完整答出,计算精准,判罚有据者,竟有数百人之多!

这个数字远超苏无忌的预期。他不得不承认,优秀的人才,其优秀往往是全方位的。他们或许为了科举主攻经义,但自身的聪慧与好学,会让他们在接触其他知识时也展现出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些能在“杂学”上表现出色的人,其综合素质无疑更高。

苏无忌看着这些卷子,越看越满意!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学霸考一百分,是因为试卷只有一百分。普通人考九十分,是因为你只能考九十分。

科举考试也是一样,这些举子都是从底层一轮一轮的杀出来的!真正的天才绝不会拘泥于四书五经死读书,他们对国家,对百姓,都有所了解和想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