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会元之才!(1/2)
哼那就听听吧!我倒要看看,如此题目,他吴居正能答出什么花来!”
“就是!不管他名声再大,若是没有真才实学,那就是徇私舞弊!若答的不能让我等满意,我等依旧要闹事!”围观的举子们说道,还是有些不信如此难题,居然有人能回答出来。
对此,苏无忌当即当场朗诵起吴居正的试卷来,他并未全文诵读,而是选取了试卷中最精华,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声音清晰,传遍全场:
“第一问:朝廷赋税日益减少,百姓生活却日益困苦,何解?”
苏无忌展开策论第一部分,念道:
“考生吴居正答曰:赋税之弊,不在税寡,而在征之无方,用之无度。今之症结,首在‘三滥’:一曰滥征,火耗、羡余、摊派,层层加码,如附骨之疽,民脂民膏尽入胥吏私囊,朝廷所得十不存一;二曰滥免,官绅优免过滥,田连阡陌而无一粒之输,重担尽压于小民之身;三曰滥耗,漕运转运,损耗惊人,兵饷发放,克扣成风,国库空虚而浪费不止。”
此言一出,许多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的举子不禁微微点头。这“三滥”之论,可谓一针见血,直指赋税体系最腐败的环节。
但知道归知道,大家可都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毕竟大部分人千里当官只为钱,这些弊端正好是捞钱的法门,谁会想着去解决他们呢,这不是短自己的财路嘛。
而这时,苏无忌继续念道:
“故,治赋之策,当以‘简、均、实’三字为纲。”
“其一,简化税制,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各类杂征合并折银,官收官解,革除中间盘剥之弊,使胥吏无从下手,此谓‘简’。”
“其二,均平负担,试行‘摊丁入亩’!将丁银逐步摊入田亩之中,有田者纳粮,无田者或田少者役轻,使税赋与资产挂钩,富者多担,贫者少负,此谓‘均’。”
“其三,核实根基,严行‘清丈田亩’!天下田亩,尤其是官绅隐田、诡寄之田,必须重新清丈,编造鱼鳞图册,使田亩有数,征收有据,杜绝欺瞒,此谓‘实’。”
这番论述,很合苏无忌的口味,正中苏无忌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改革。但要知道苏无忌是有上一世几千年经验的。
而吴居正却能自己一个人总结而出,确实堪称天才!
他系统性地提出了解决赋税问题的完整方案,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既有宏观战略,又有具体措施。许多原本只知空谈“轻徭薄赋”的举子,听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想过赋税问题可以如此清晰,深刻地剖析,并提出如此具有操作性的改革路径!
“嘶……!”众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而不管众人的震惊,苏无忌继续念道:
“第二问:吏治腐化,贪墨横行,如何整饬纲纪,清明吏治?”
“考生吴居正答曰:吏治之坏,源于监督乏力,赏罚不明。欲清吏治,需立‘铁尺’,明‘镜鉴’。
所谓‘铁尺’,乃‘考成法’!六部、都察院及按察使司需建立严密文书流程与稽查制度,定立章程,明确职责,按月考核,按季稽查,完成者奖,怠惰者罚,贪墨者严惩不贷!以事功论英雄,而非以资历、关系定升黜。
所谓‘镜鉴’,乃‘广开言路,强化监察’!其一,鼓励风闻奏事,言官御史可闻风弹劾,查实重赏,不实亦不轻易加罪;其二,可设‘致仕官员巡查使’,择德高望重之退休官员,赋予巡查地方、密折奏事之权,以其丰富经验,补朝廷耳目之不及。”
这“铁尺”与“镜鉴”的比喻形象而深刻。“考成法”强调绩效考核,是制度约束;“广开言路”和利用退休官员则是发动力量进行监督。既有刚性的制度设计,又有柔性的监督机制,考虑周全。
众举子闻言再度赞叹连连。
人家这脑子咋长的!怎么自己就想不到呢!
“第三问:辽东糜饷,辽族坐大,边患日益严重,何以定边安民,长治久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