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太监无双 > 第103章 会元之才!

第103章 会元之才!(2/2)

目录

苏无忌念出最后一部分,这也是最具战略眼光的一题:

“考生吴居正答曰:辽东之患,非一日之寒,乃军政、经济、民族三策长期失误所致。治标需固本,靖边在安民。

军政层面,当‘汰旧立新’!卫所制度已腐朽不堪,当逐步裁汰老弱,仿戚家军旧制,招募边民、流民中之健壮者,编练新军,专责辽东,配以精良火器,严格操练,以精兵代冗兵。

经济层面,当‘以战养战,屯田实边’!于辽东大兴军屯、民屯,招募关内流民、吸纳归顺辽人,给予土地、农具、种子,三年免征,使其安居乐业。如此,则军粮可部分自给,减少长途转运耗费,更可充实边疆人口,化潜在之敌为守土之民。此即‘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之策!

民族层面,当‘分化瓦解,羁縻怀柔’!对辽族各部,不可一概视为仇寇。当区别对待,拉拢弱部,打击强部,利用其内部矛盾。同时,开设边市,准许其以马匹、皮毛换取盐铁茶布,以经济利益羁縻,削弱其南下劫掠之动机。更可选拔辽族贵族子弟入国子监读书,习我礼仪,潜移默化,行长远同化之策。”

这第三问的答卷,展现出的已不仅是治理一方的才能,而是统筹全局的战略家眼光。从军事改革到经济开发,再到民族政策,层层递进,将辽东问题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解决,尤其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让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苏无忌放下策论部分,又随手翻开吴居正的算学与律法答卷,展示了其中几道题目的解答。

算学题,计算精准,步骤清晰,甚至对某些应用题如计算田亩赋税,旁注了如何在实际征收中防止胥吏做手脚的方法。

律法题,不仅引律准确,更能阐发“礼法结合”,“情理法相融”的断案原则,显示出其对大昭律法的深度了解。

不得不说,就是苏无忌自己,都没想到有人能将他的题目答的如此完美!

只能说,两人还真是无比契合,相互成就!

而当苏无忌将吴居正这份近乎完美的答卷内容公之于众后,贡院门前陷入了一片死寂。

先前那些激愤叫嚣的举子,此刻大多面色涨红,哑口无言。他们扪心自问,自己能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这三道关乎国运的难题,提出如此深刻且具操作性的方案?能否在算学,律法上也有如此造诣?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吴居正的答卷,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们许多人只是擅长雕琢八股格式,却缺乏真才实学和经世济民能力的现实。

人群中,开始响起低低的议论:

“这……这吴居正确实是大才啊!若真能按他所说的事实,天下大治!天下大治啊!”

“怪不得二十年不第,这等见识,以往的考官如何能懂?”

“若以此为标准,他中会元,实至名归……”

“我等……我等确实不如也。”

苏无忌看着众人神色的变化,知道火候已到。他沉声道:“诸位现在可还觉得,本官录取吴居正为会元,是徇私舞弊?可还觉得,本次科举所取之士,皆是庸碌无能、阿谀奉承之辈?!”

他扬了扬手中的录取名单:“这名单上的三百人,或许不擅八股,但于国计民生,皆有独到见解或实务之能!科举,选的是官,是能为陛下分忧,为万民请命的官!不是选只会背诵章句,吟风弄月的书生!”

“本官改革科举,非为标新立异,实乃为国举贤,不得不为!八股取士已经两百载了!结果就是现在的地方县官不知道赋税多少!律法几何!中央官员不知道地方民情,因材施政!只知道夸夸其谈,清谈误国!

“而且太后娘娘也已经同意,自此之后,改革科举为常态!以国家所需来考问学子,真正的为我大昭,选干练之才!”苏无忌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道。

“真正的人才,绝不会被任何形式的考试所埋没!”苏无忌声如洪钟,掷地有声的继续说道:“旧的选拔机制,会遗漏明珠!而本官此次改革,就是要让这些被遗漏的明珠,得以重见天日!尔等在此喧哗闹事,非是为‘冤’,实则是因自身才学不足,无法适应为国选材之新规,心有不甘罢了!”

这番话,如同一柄利剑,剖开了许多闹事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人群中,愤怒的喧嚣渐渐被平息。

这些举子终于开始老实起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