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明初四大案,我成空印案幕后推手?(2/2)
“后世还有一种名叫杂交稻,集合了水稻的优点,产量更高,甚至一亩可达上千公斤。”
“!”
“上千公斤?”
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但马皇后还是在这个数字面前狠狠吃了一惊。
他们大明水稻亩产两百公斤,都已经算是高产。
大明设立卫所屯田,闲时为农,战时入伍。
《明会典》上记载称,“每军种田五十亩,又或百亩、或七十亩、或三十亩、二十亩不等。”
宣德年间,河北宁晋县“每军余一名,给田五十亩,每亩征粮一斗二升。”
几十亩土地,养一家军户?
每亩只上交一斗二升,一斗为12.5斤,一斗二升大约就是25斤。
哪怕如此,永乐年间都有大批士兵耕种所得不足以供给一家的口粮。
宣德四年,户部尚书郭敦奏称,部分卫所产量的下降已经不足百石。
要知道“一所”指的就是千户所和百户所。
万亩土地,种不出上万斤粮食?
当然,其中涉及屯田制崩坏,良田被霸占的情况。
可侧方面也说明,大明土地的粮食产量并不高。
“许易!”
“既然杂交稻产量更高,你又选择这常规稻。”
“难道说,这常规稻还更适合我大明不成?”
马皇后还真是蕙质兰心,一眼就看出了问题关键。
“没错!”
许易点头,给她科普了一下二者的区别。
杂交稻产量高,但不适合留种,越种产量越低。
常规稻虽然产量低一些,可胜在稳定性强,能够留种接着继续种。
呼——
听到解释,马皇后也默然松了一口气。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真要是选一时高产的杂交稻,反而不利于大明。”
“许易,你考虑得很全面。”
许易耸了耸肩,“必须的么,这点操守我还是有的。”
“毕竟关乎几千万老百姓的以后的生计,我不至于拿杂交稻来糊弄你们。”
许易转移了话题,又问起了“皇商”一事。
马皇后笑道:“我是没办法,这事还得你去说才行。”
“你知道的,重八那性子,他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说动的。”
许易点头表示认同,老朱现在还记恨几天前对讲机的事,典型的心眼比针还小,口头禅就“砍人”两字。
“算了,还是我来吧。”
一语双关,许易从马皇后手里接过簸箕,他看着也不算个事。
用簸箕育种,事后还是一整块,后面不好分苗,古代可没有培育秧苗的秧盘。
许易把水田给整了整,堆起湿润的水田泥,将买来的秧盘一块一块铺了上去,这样一株一株容易分开。
撒籽。
扫把扫开。
铺设保温膜。
太阳刚出来,秧苗的前期工作就基本搞定。
许易也将那一堆一堆的秧盘以及其他工具,交给了马皇后,方便春耕种植。
老朱那里,许易压根没去瞅一眼,娴熟掏出鱼竿,在玄武湖开始了钓鱼。
不多时,完事的朱元璋拿着鱼竿坐在了一旁。
“小子!”
“标儿跟咱说,你有解决空印的办法是吧?”
果然~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