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 第214章 宇狡辩 “为君” 遭驳斥,众拒求饶返宫报

第214章 宇狡辩 “为君” 遭驳斥,众拒求饶返宫报(2/2)

目录

他这才如梦初醒,明白自己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在铁证面前,在陛下的决心面前,没人敢帮他,也没人愿意帮他。

绝望和孤独像冰窖般将他包裹,让他浑身发冷。

“诸位大人,这老小子执迷不悟,到现在还想靠求饶脱罪,跟他废话也是浪费时间。”

刘瑾转身对众人说道,语气果断而坚决。

“咱们带着供词、空白折这些铁证,现在就回坤宁宫给陛下汇报,让陛下亲自定夺!”

“早一刻汇报,早一刻了断这桩事!”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刘宇的罪行禀报给陛下,顺便在陛

韩邦立刻点头附和,捧着整理好的供词说道。

“理应如此!”

“所有证据都已反复核实,没有半分差错,再耽搁下去,恐误了陛下处理新政的要事。”

大理寺卿也连忙说道。

“臣等听刘公公安排,这就启程!”

“大理寺的监督记录也已备好,可随时呈给陛下查阅。”

众人意见一致,都希望能尽快将此事了结,免得夜长梦多。

陆炳朝守在门口的锦衣卫校尉使了个眼色,声音严肃如铁。

“把刘宇关到都察院临时囚室,派两个精干的校尉守着,不许他跟任何人接触,连水和饭都要亲自送进去,绝不能让他有串供或自寻短见的机会!”

“是!”

两名锦衣卫校尉齐声应道,大步上前,一左一右架起瘫软如泥的刘宇。

刘宇挣扎着想去抓案角的供词,似乎想毁掉证据。

却被校尉死死按住胳膊,手腕被拧得生疼。

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众人收拾铁证,将供词、空白折、监督记录一一装进木箱。

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无奈,喉咙里发出绝望的呜咽。

李东阳最后看了一眼空荡荡的正堂。

案上的烛火还在燃烧,投下的影子晃来晃去,仿佛映着都察院这些年的积弊。

他轻轻叹了口气,转身跟着众人往外走。

阳光透过门棂照进来,落在案上的审讯记录上。

“刘宇恐吓下属、操控奏折、欺上瞒下”的字样被阳光映得格外醒目,像是在诉说着这场吏治整顿的决心。

众人走出都察院时,街上已有不少百姓围观。

刚出摊的卖早点摊贩放下勺子,挑着担子的货郎驻足不前,连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都拄着拐杖凑了过来,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

百姓们看到锦衣卫架着衣衫不整的刘宇往囚室去,纷纷小声议论起来。

“那不是都察院的刘大人吗?穿的是三品官袍啊,怎么被锦衣卫架着走?”

一个穿粗布棉袄的年轻人踮着脚问道。

旁边卖豆腐脑的老汉捋着胡须,压低声音说道。

“听说了吗?这刘大人逼着手下写假奏折,反对陛下的新政,被陛下查出来了!”

“该!”

“早就听说都察院的官不办实事,光知道挑陛下的错,不管咱们百姓的死活!”

“陛下这是要动真格了啊!”

一个戴毡帽的汉子拍着手叫好,引来周围一片附和。

刘瑾听到百姓的议论,故意停下脚步,提高声音说道。

“陛下有旨!”

“不管是三品大员还是九品小吏,敢欺上瞒下、操控言路、耽误民生大事的,一律严查到底,绝不姑息!”

“都察院是替百姓说话的地方,不是某些人谋私的工具!”

“好!”

“陛下圣明!”

百姓们纷纷叫好,声音洪亮,传到刘宇耳中,像一记记耳光抽在他脸上。

他头垂得更低,下巴都快抵到胸口,连抬都不敢抬,脸颊火辣辣地疼,心中充满了羞愧和悔恨。

众人坐上早已备好的马车,车厢里放着装满铁证的木箱。

沉甸甸的分量压得车厢微微下沉,像是压着都察院几十年来的懒政积弊。

李东阳掀开车帘,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街景。

卖早点的摊贩正朝马车方向探头,穿新衣的孩童追着马车跑,墙上还贴着朝廷劝农的告示。

他心中暗叹:陛下这一手“擒贼先擒王”,不仅治了刘宇一个,更敲醒了整个朝堂的文官。

以后再想靠写假折、耍嘴皮子敷衍塞责,可没那么容易了。

刘瑾靠在车厢壁上,搓着胖乎乎的双手,兴奋地说道。

“等会儿给陛下汇报完,定要请陛下重罚刘宇!”

“最好判个抄家流放,让那些还想维护文官特权的人看看,陛下推行新政的决心,谁也拦不住!”

他的眼睛发亮,仿佛已经看到了刘宇被治罪后,东厂权力更盛的场景。

陆炳坐在对面,点头附和道。

“没错!”

“锦衣卫还能顺着刘宇刚才求饶时漏的口风,查查他这些年有没有贪腐、包庇下属的事,说不定还能揪出更多藏在都察院的蛀虫,彻底清一清这潭浑水!”

他手按绣春刀,眼神中满是肃杀之气。

韩邦捧着卷宗,补充道。

“刑部也会同步跟进,不管牵扯出谁,都要依法处置,绝不徇私。”

“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陛下的信任,对得起百姓的期待。”

马车朝着坤宁宫方向疾驰,车轮碾过路边的残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仿佛是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碾碎旧的积弊,驶向清明的未来。

车厢里的众人各有心思,但都清楚。

接下来给陛下的汇报,不仅关乎刘宇一个人的命运,更关乎都察院的未来走向,甚至关乎整个正德新政的推进节奏。

他们都在心中梳理着汇报的措辞,琢磨着陛下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而坤宁宫暖阁内,朱厚照正坐在案前,手里拿着考成法的草稿,笔尖在上面圈画着。

桌上的龙井还冒着袅袅热气,茶盖旁放着一枚玉质镇纸,显然已等候多时。

暖阁外的宫灯还未熄灭,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光晕,静候着众人带来这场吏治整顿的捷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