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民国种田开始科技兴国 > 第548章 晋药风暴

第548章 晋药风暴(2/2)

目录

老周的咳嗽明显减轻了,喉咙里的痰也容易咳出了一些,胸口的憋闷感大为缓解。

更重要的是,那糖浆带着一点甘草的微甜,并不难喝,老人愿意配合。

“老周,你今天气色好多了啊!”

临床的周先生惊讶地说。

他因为发热,昨天也开始服用另一种山西产的银翘清热颗粒,今天体温已经降了下来,头也不怎么痛了。

“是啊,”老周难得地露出一点笑容,声音虽然还沙哑,但顺畅了许多,“这山西的药,好像真有点门道。关键是,便宜啊!”

周先生也感慨:“我那银翘清热颗粒,冲水就能喝,比熬中药方便太多了。昨天那个推销员还说,他们用的是大同的煤、自产的机器,成本控制得好,所以能把价格压下来,让利给我们病人。”

病房里其他病人和家属听着,也都围过来打听。

几天下来,服用过山西药品的病人,大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口耳相传之下,山西药在这家医院,乃至在整个上海的病人圈子里,悄悄树立起了有效、便宜、方便的口碑。

老周出院那天,特意让女儿去南京路上的晋元堂买了几瓶糖浆和几盒颗粒剂备用。

他看着那设计简洁的药瓶,心里踏实了许多。

他不懂什么工业化、标准化,也不关心中西医药的竞争,他只知道,这来自北方的药,治好了他的老毛病,还为他本不宽裕的家庭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

春寒料峭,上海闸北区的一条弄堂口,挂着济世堂老字号招牌的药铺里,弥漫着浓郁而熟悉的药材味。

老冯掀开厚重的棉布门帘,熟门熟路地走到柜台前。

他是附近印刷厂的排字工,多年的伏案劳作让他落下了腰背酸痛的毛病,每逢阴雨天或是劳累过度,便发作得厉害。

“阿四头,老样子,给我抓三剂独活寄生汤。”

老冯对着柜台里相熟的伙计说道,一边从怀里摸出几个银角子。

这方子是他多年前一位老郎中所开,每次酸痛发作,来抓上几剂回去煎服,总能缓解几分。

伙计阿四头应了一声,转身就要去拉药柜的抽屉。

这时,坐在柜台另一端、戴着老花镜一直默不作声的坐堂老医师却开口了:“冯师傅,且慢。”

老冯一愣,看向老医师。

老医师推了推眼镜,从柜台下拿出一个方方正正的纸盒,递了过来:

“你那是老方子,温经散寒、祛风湿痹是不错。不过,你可以看看这个——山西那边新出的筋骨痛消贴。”

老冯接过盒子,入手颇有分量。

盒子设计得简洁明了,白底蓝字,印着领航者医药的字样,正面画着一个人物腰背部位贴着膏药的示意图。

他翻到背面,上面用小字清晰地印着成分:

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竟与他常抓的方子主药相去不远!还额外多了几味他没听过的,写着现代透皮增效成分。

“这是膏药?”老冯有些疑惑,“贴的能有用?我这是老毛病了,得内服才行。”

老医师耐心解释:

“冯师傅,此膏药非彼膏药。

山西那边用了新法子,把药材里的有效成分高度提纯出来,做成这药膏,贴上去药力能直透筋络,作用更直接。

而且方便啊,你贴上一贴,能管十二个时辰,不像喝汤药,一天两回,还得守着炉子熬。

价钱也公道,一盒五贴,卖四角钱。”

四角钱?

老冯心里飞快盘算起来。

他抓三剂独活寄生汤,药材钱差不多要两角五分,还得自己花费时间精力煎煮。

这一盒膏药若能顶五剂汤药的效果,岂不是省了一半还多?

还省了煎药的麻烦!

伙计阿四头也插话道:

“冯伯伯,这山西药近来卖得蛮好。

斜对过弄堂的王阿婆,风湿痛几十年了,贴了这个都说轻松不少,昨天又来买了两盒。

人家是大厂做的,听说药材都是自己在山西、蒙古那边的大田里种的,机器炮制,分量准足,效果也稳定。”

价格实惠、使用方便、还有熟人实例,老冯看着手里设计精良的药盒,又看了看柜台后那一个个熟悉的药材抽屉,心里天平开始倾斜。

他这老毛病反复发作,每次煎药也确实麻烦,厂里活计又忙……

“要不,我先买一盒试试?”老冯犹豫着说,把原来的银角子推过去,“要是不灵,我再来抓方子。”

老医师笑着点点头:“试试无妨。若是感觉好,下次再来。他们还有口服的舒筋活络丸,配合着用,效果更持久的嘞。”

老冯揣着那盒筋骨痛消贴走出了济世堂。

回到家中,他按着说明,洗净擦干后腰,撕开一贴膏药贴上。

一股强烈的、混合着药味的清凉感瞬间透过皮肤渗了进去,随后渐渐转为持续的温热,原本那种酸胀刺痛的感觉,还真的被这股热力压下去不少。

“倒是真有点门道……”老冯靠在椅背上,舒服地叹了口气。

他不用再守着咕嘟咕嘟的药罐子,不用担心药汁洒了或者火候过了,就这么贴着,该干嘛干嘛。

几天后,一盒膏药用完,老冯的腰痛已然大大缓解。

他没有丝毫犹豫,再次走进了济世堂,这次径直指向柜台里陈列的其他几种药品——那橘红色的银翘解毒片、棕黄色的保和片。

在他眼里,这些设计统一的盒子,不再仅仅是商品,而是代表着一种明确的价格、可靠的效果和前所未有的方便。

“阿四头,再给我拿两盒筋骨痛消贴,另外那个保和片也拿一盒,这两天吃饭有点不消化。”老冯的声音里,带着熟客的笃定。

弄堂里,像老冯这样经历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工业化、标准化,但他们懂得比较,懂得计算。

当效果相近甚至更好、价格更低、使用更便捷的选择出现时,他们的脚步,便会自然而然地,走向那贴着领航者医药标志的柜台。

这场发生在全上海无数家药铺柜台前的、静悄悄的选择,汇聚起来,便是一股足以重塑市场格局的、强大的民间力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