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民国种田开始科技兴国 > 第123章 以利驱之,以信聚之

第123章 以利驱之,以信聚之(1/2)

目录

春末的夜风带着一丝暖意,吹散了白日的燥热。

苏府书房内,灯火通明。

李员外、王掌柜、钱老爷、赵举人几位晋城头面乡绅刚刚离去,留下满室若有似无的茶香和他们掩饰不住的焦灼气息。

苏鸿儒老爷子端坐主位,慢条斯理地用杯盖撇着茶沫,眼神深邃。苏伯钧眉头微锁,手指无意识地在桌案上敲击。

“都说说吧,”苏鸿儒放下茶盏,声音平稳,“这几位,是真怕了,还是另有所图?”

苏伯钧沉吟道:“怕,肯定是有的。承勇那场‘官帽赌水’和那份‘生死文书’,加上报纸一登,把他们镇住了。他们怕水源被我们彻底捏住,怕承勇的枪杆子不讲情面,更怕被排除在外,眼睁睁看着我们整合了那些穷村的力量。”

“哼,”苏承勇嗤笑一声,“李老抠那点心思,瞎子都看得出来。他名下那几千亩‘望天田’,年年收成看老天爷脸色。这次他抢着说要‘捐’五百石陈粮赈灾,想用这点陈谷烂米,换我给他家的地引水修渠!”

苏鸿儒微微颔首,捻着胡须:“李员外此人,锱铢必较,无利不起早。他这‘捐粮’,是投石问路,更是想绑上我们的救灾船,为他自家的旱地谋一条活水。至于王掌柜、钱老爷、赵举人,或是想保自家田产不被‘章程’强行摊派,或是想借机在未来的水源分配里占个先手。他们的‘求和’,是畏惧,也是算计。”

书房内一时陷入沉默。

油灯的火苗在苏伯钧眼中跳动,映出他此刻异常平静的面容。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爹说得透彻。他们的畏惧是实,算计也是真。但畏惧,源于承勇的枪和水;算计,盯着的也是水!水在我手,急的便是他们。既如此,这粮,收下。这‘求和’,应下。但章程的条陈,一个字不改!他们想上船?可以。但船往哪里开,舵,得由我来掌。

虽说如此,但是灾情如火,需要海量的钱粮和人力去填。

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钱出力,而不是只想占便宜?

这时,一个清脆却异常沉稳的童音打破了沉寂。

“外公,舅舅,”林砚放下羊奶杯,小脸上一片平静,丝毫没有孩童面对大人议事的局促,“光靠他们‘捐’点粮食,杯水车薪。

得让他们自己愿意把口袋里的银子掏出来,还要让银子能生银子。”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个小外甥(外孙)身上。苏鸿儒眼中精光一闪:“哦?砚儿有何高见?”

“灾荒之年,最缺的是活路。”林砚语速平缓,条理清晰得不像个孩子,“流民遍地,光施粥不是办法,反而容易坐吃山空,滋生惰性。得给他们找活干,让他们凭力气挣饭吃。”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晋城旱情,根子在水。光靠大舅和三舅一处一处找泉眼,太慢,也解不了大渴。得建水库!选几处关键的山谷,筑坝蓄水。旱时可放水灌溉,涝时可防洪。这是百年根基。”

“水库?”苏伯钧眼睛一亮,随即又皱眉,“工程浩大,耗费钱粮无数啊!”

“所以需要钱生钱。”林砚接口道:“政府可以招商,也可以发债”

“招商?发债?”苏伯钧和旁边的苏承勇都愣住了。

这两个词从六岁孩童嘴里蹦出来,带着一种奇异的违和感,却又莫名地指向了核心。

“对。”林砚点点头,小手指在炕沿上轻轻划着,像是在勾勒蓝图,“先说招商。舅舅,水库修好了,受益最大的是谁?是沿河两岸有田有地的人!特别是那些良田千顷的大户。旱时能保收成,涝时能避洪水,他们的田产价值就能翻倍!这水库,就是他们田地的‘命根子’。”

他顿了顿,看向苏伯钧:“舅舅可以行文告示:政府主导修建水库,但资金不足。现面向受益区域乡绅富户招商入股!按出资比例,未来水库放水灌溉,可享有优先权和定额水权!甚至可以承诺,水库建成后,库区周边新淤出的良田,优先折价售予主要出资者!这叫‘以水权、田权换股本’!他们为了保自己的地,为了将来能占新田,这钱,会掏的。”

苏伯钧听得眼睛越来越亮!是啊!那些大户,守着千亩良田却无水灌溉,眼睁睁看着禾苗枯死,比剜他们的肉还疼!如果能用未来的水权和田权,换来他们此刻掏钱解燃眉之急…这简直是神来之笔!这可比强行摊派或者苦口婆心求募捐要高明得多!这是把他们的利益和水库牢牢绑在一起!

“还有一个法子,叫‘水权专营’”

“水权专营?”苏伯钧露出了好奇的神色。

他看向苏伯钧:“政府手里有一样东西,是那些有钱的商贾大户最想要的——地!而且是能建水库的地!咱们可以这样:由政府出面,勘定几处最适宜筑坝蓄水的山谷荒地。这些地方,原本可能是不毛之地,或者贫瘠的山地,价值不高。政府将它们拿出来,不出钱,只出地皮!”

“然后呢?”苏伯钧追问,隐隐抓住了关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