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声名远扬(2/2)
他通过多方求证,明确写道:
“经笔者详查,领航者公司及其关联之山西实业体系,与日本财阀、洋行之间,除却不可避免之部分设备、技术资料采购,并无任何战略性合作、合资项目或重大借款关系。
其对日态度,可用谨慎利用,严加防范八字概括。
核心技术,尤涉及国防与重工业者,绝不容日人染指。
此点,于当前纷繁国际形势下,尤显其清醒与定力。”
《申报》此文一经刊发,犹如巨石入水,瞬间在知识界、工商界乃至政界激起千层浪。
“今日之中国当看山西”这句标题,更是不胫而走,成为一时热议的焦点。
沈文翰的报道,以其详实的观察、深刻的分析和客观的立场,为外界理解山西打开了一扇极具公信力的窗口。
紧接着,《大公报》、《东方杂志》、《新闻报》等南北有影响力的媒体纷纷转载或派出记者赴晋实地考察,一系列跟进报道接连出炉。
《大公报》以《晋省治安何以能?》为题,深入剖析了其警政改革与保甲制度的结合,称赞其“于传统中创新意,于严密中见温情”。
《东方杂志》则推出专题《山西教育投入的魄力与智慧》,详细解读了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注重实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模式,称之为“谋百年之大计”。
《新闻报》的商业版块连续刊文《领航者的生意经》、《山西货何以走俏?》,探讨其质量管理、品牌打造和渠道建设,视其为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新范式。
这些报道角度各异,但核心都指向对山西模式的认可与思考。
一时间,山西经验、阎氏治理、领航者现象成为舆论场的热词。
不少忧心国是的知识分子开始认真审视这个内陆省份的实践,试图从中寻找救国图强的可能路径;
一些地方实力派和开明士绅,则或明或暗地派员赴晋学习考察;
更多的青年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被报道中描绘的工业建设热潮和重视人才的氛围所吸引,将山西视为实现抱负的新天地。
这股舆论风暴的中心——太原,却显得异常平静。
晋兴银行总部内,林砚翻阅着秘书整理好的各地报章摘要。
苏婉贞坐在对面,轻声道:“舆论造势很成功,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现在每天都有外省的商团请求参观,还有不少求职信,其中不乏真正的人才。”
“树大招风。”林砚放下文件,目光透过窗户,望向远处依旧繁忙的厂区,“名声来了,机会来了,麻烦也会接踵而至。告诉育投入,一样都不能松懈。对外合作要更加谨慎,特别是日本人,任何试图渗透或获取核心技术的举动,必须坚决挡回去,态度要明确,手段要圆滑。”
“明白。”苏婉贞点头,“银行那边反馈,由于舆论看好,我们发行的银元券在外省一些商埠的接受度也在悄悄提升。这对我们下一步的商贸扩张很有利。”
“水到渠成便好,不必强求。”
林砚沉吟片刻,“接下来,我们的重心要放在消化这次嘉年华的成果上。订单要按时保质完成,新吸纳的人才要妥善安置培养。还有,大同那边的基础建设要加快。”
“对了,文教部门根据你的指示,正在筹划成立一个三晋文化与实业发展研究会,希望能系统总结和推广我们的经验。”
“可以。但记住,总结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不是为了沾沾自喜。告诉她们,研究要务实,要能解决实际问题。”林砚的语气始终保持着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