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声名远扬(1/2)
嘉年华的烟火散尽,喧嚣归于平静,但山西这片热土所激荡起的波澜,却正以超越地理限制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
那股由工业轰鸣、教育热望与市井烟火共同凝聚而成的气韵,并未随着人潮的退去而消散,反而沉淀为一种更为坚实、更引人探究的存在。
数日后,一份由快马加鞭送至上海《申报》总编案头的长篇通讯,引起了主编的极大兴趣。
通讯的标题赫然是——《今日之中国当看山西:一个内陆省份的破茧之路》,署名记者沈文翰。
这位以观察敏锐、文笔犀利著称的记者,并未停留在对嘉年华炫目场面的描述上,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角,穿透表象,深入肌理,试图解读山西模式的真正内核。
文章开篇并未直接颂扬,而是带着一丝审视:
“置身太原新城,恍若隔世。
若非亲眼所见,难以置信在这表里山河之间,竟能孕育出如此蓬勃之工业气象与井然之社会秩序。
阎百川将军治下的山西,究竟凭借何种力量,得以挣脱沉疴积弊,展现出迥异于国内他省的生机?”
接着,沈文翰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领航者工业区内标准化的厂房、繁忙有序的生产线,以及工人们脸上那种非为苟活,而是怀着创造者尊严的神情。
他重点记述了在技术交流会上,本土工程师与外来技师平等对话、切磋技艺的场景,指出此间工业,非徒具形骸之模仿,实有消化吸收、乃至局部创新之灵魂。
其核心动力,在于一套领航者模式——专业化管理、技术至上、利润重投研发。
笔锋一转,他触及了最引人深思的部分——“全员办教育”。
他并未空泛地谈论理念,而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
从嘉年华彩票收益巨资注入教育基金的制度设计,到乡间新式学堂的琅琅书声,再到成年工匠在夜校孜孜不倦学习图纸、算学的身影。
他写道:“在这里,教育兴晋非止于标语口号,而是化为从省府要员到田间农夫的共同信念与切实行动。
他们将教育与实业视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深信今日投于教育之每一文钱,皆为明日工业与社会进步之基石。
此种远见与执行力,实为今日中国所罕有。”
对于治安,沈文翰的描述则带着几分惊叹:
“七日盛会,百万客流,窃案纠纷寥寥,宵小几近绝迹。
街市之上,警员巡逻从容,民众神态安详。
探其根源,非仅赖严刑峻法,更在于一套融户籍管理、基层动员、舆情疏导于一体的精密社会治理体系,以及一种普遍存在于民众间的自觉维护意识。
此地治安之良,已非路不拾遗古风可概,实为现代社会治理能力之体现。”
文章最后,沈文翰提出了一个尖锐而关键的问题:
“然则,山西之崛起,其对外合作之原则何在?
尤以对虎视眈眈之东邻日本,态度若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