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航空筑基(2/2)
他的铅笔点在新设计的龙骨结构节点上,“借鉴齐柏林的全金属镂空三角形主龙骨理念,但我们在关键承扭部位引入交叉缆索和新型合金加固件。目标很明确:在保持甚至提升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每一克重量。”
减轻重量,是为了装载更多货物。
他们的目标,是设计出一种有效载重能力稳定在二十至二十五吨级别的巨兽。
这意味着,它一次能够装载相当于两辆中型卡车货物的重量,进行跨省域甚至跨国境的飞行。
动力系统的讨论同样激烈。
霍恩海姆倾向于使用经过战场考验的迈巴赫引擎,强调其可靠性。
而柯林斯则看好罗尔斯·罗伊斯正在开发的新型轻量化发动机,认为其功率重量比更具优势。
“我们需要至少五台,甚至六台发动机,”
柯林斯在模型旁比划着,“对称分布在艇体两侧和后部。不仅要提供足够的推力,确保即使在满载情况下也能维持每小时九十公里以上的巡航速度,还要考虑单发甚至双发失效情况下的安全冗余。”
最核心,也最危险的议题,是升力气体。
氢气易燃,但成本较低;氦气安全,但几乎被美国垄断,获取极其困难且代价高昂。
“安全是货运的基石,”
霍恩海姆态度坚决,“我们必须设法获取氦气,或者。”他顿了顿,看向实验室另一端正在进行的材料测试,“研发出具有极高阻燃和密封性能的新型气囊蒙皮,将氢气风险降到最低。这是绕不开的难题。”
场地上,工人们正在浇筑巨大的机库地基。
风洞实验室里,不同形状的艇艏和吊舱模型正在接受测试,以寻找风阻与内部空间的最佳平衡。
计算室里,噼啪作响的计算尺声不绝于耳,反复核算着庞大的数据。
-----------------
山西大学航空学院那栋新建的红砖楼里,晚间总是灯火通明。
二楼一间标着飞艇设计与应用专业的教室里,气氛尤为热烈。
五个年轻人——三男两女,围着一张粗糙的木桌,桌上摊开着一份刚由指导老师转交的、盖着山西军队后勤局印章的项目说明书。
“军用观测气球,载人,要求能在千米高度稳定悬停至少四小时,携带观测员一名及五十斤重的光学观测设备,舱内需具备基本防风保暖和通信条件……”组长杨建平,一个面容沉稳的北方青年,逐字念着要求,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是军队测绘科那边提出的需求,”
负责对外联络的女生苏晓慧补充道,她扶了扶眼镜,“他们需要更精确的火炮落点校准,现有的地面观测视野受限。验收标准很明确:安全升空、稳定悬停、数据传回、人员设备安全返回。”
一阵短暂的沉默。
这个项目不大,但意义重大。
按照山西大学如今铁打的规矩——尤其是他们这种新兴的、强调实战的工科专业,只要能独立完成并通过军方验收,他们这个毕业小组的五个人,就能直接拿到毕业证书和相应的技术等级认证。
“干不干?”另一个男生,性格急躁的王大力直接问道,眼神灼灼。
“当然要干!”负责气动计算的李文秀立刻回应,她已经在纸上画起了粗略的草图,“这比课本上的例题难,但比研究所里那些大家伙现实得多。稳定悬停的关键是气囊容积和抗风设计,还有吊篮的稳定性……”
“安全问题必须万无一失,”
小组里最细心的张海推了推他的黑框眼镜,他是学材料与结构的,“气囊材料的选择、密封性、抗撕裂能力,还有吊索的强度计算,必须反复验证。载着人和贵重设备,一点疏漏都不能有。”
杨建平看着斗志昂扬的组员,深吸一口气:
“好,那我们就接下了。
明天一早,我们就去跟指导老师正式立项。
接下来,分工要明确:文秀,你负责总体气动布局和悬停稳定性计算;
张海,你主抓气囊材料选型和吊篮结构强度;
大力,你负责动力和辅助控制系统,虽然主要靠系留和自然风,但微调姿态的机构得有;
晓慧,你继续跟进与军方的沟通,明确所有细节要求和通信协议。”
灯光下,计算尺被拉动,铅笔在图纸上沙沙作响,关于气囊形状与抗风性的争论低声展开。
这个小小的项目,如同第一块试金石,检验着这群年轻人能否将课堂所学,真正锻造成堪用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