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立心之旅(1/2)
正月十六,年节的余韵尚未散尽,新城却已恢复了往日的节奏。
工厂的汽笛声、建筑工地的敲打声、以及街市渐起的喧闹,共同谱写着这片土地日复一日却又不断向前的进行曲。
晋兴银行顶楼的办公室内,林砚面前的书桌上,铺满了来自三省各地的报告。
有关于春耕备耕的物资储备清单,有新建铁路段的工程进度简报,有各厂矿新年度的生产计划,还有人口流入的最新统计数据。
这些纸张,是这片土地脉搏最真实的记录。
他一份份翻阅着,目光沉静。
数据是喜人的,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推进,甚至超出预期。
但看得越久,他心中那份关于天花板的滞涩感便越发清晰。
这些报告,详尽地记录了做了什么和做到了什么,却极少触及为何而做与将去向何方。
它们描绘了一个庞大机体的强壮四肢与充沛气血,却似乎缺少一个统御全局、赋予其独特灵魂的中枢。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过,意念中的太极阴阳图再次浮现。
阴阳鱼依旧旋转,而他的全部心神,都凝聚在那道分割又连接阴阳的、流动的S线上。
对决异能带来征服与统合的力量,是阳。
保障温饱、建立秩序、发展教育,是承载力量的阴。
阴阳已备,力量已然勃发,基础已然夯实。
但要让这庞大的力量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指向一个更崇高的目标,要让这坚实的基础不是止步于安定,而是孕育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需要的,正是那道“线”——一种能够定义发展方向、平衡内部张力、激发创造潜能的核心思想。
他想起了马斯洛需求层次。
生理与安全的需求,他已为这两千万人打下了前所未有的坚实基础。
那么,接下来呢?
归属感、尊严、自我实现,这些更高层次的需求,需要一个怎样的社会氛围和价值导向来满足?
仅仅靠物质激励和行政命令是不够的。
一个清晰无比的认知在他心中定格:是时候,为这片土地,立下精神之心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俯瞰着逐渐苏醒的城市。
街道上,行人车马穿梭;远处,学校的钟声隐约可闻;
更远方,工厂的烟囱宣告着生产的活力。
这芸芸众生,这蒸蒸日上的事业,需要一面精神的旗帜,需要一套能够安身立命、指引前路的共同理念。
他回到书桌前,没有召唤任何学者谋士,而是独自铺开了一叠全新的稿纸。
墨已研浓,笔在手中。
他写下了一个暂定的总纲名称:《新治图说》。
然后,他沉思片刻,写下了核心八字:
“生生不息,和合共进。”
笔尖停顿,他需要为这八个字,填充足以支撑起一个时代的血肉与骨骼。
他开始梳理过去数年的实践,试图从中提炼出最根本的经验。
实业的力量:从林家村的第一口砖窑,到如今的庞大工业体系,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生产改变了命运。
这不仅仅是手段,更应成为信仰。
他写下:实业为本,格物致知。
这是看待世界、获取真知的基本态度。
民富与国强的关系:
晋兴银行的黄金储备、交易所的红火、千家万户餐桌上的丰足与消费能力的提升,这一切都证明,民富是国强的源泉与归宿。
他写下:民富国强,藏富于民。
这是处理国家与民众关系的根本原则。
进取的精神:
无论是引进德国技术,还是卡洛斯远赴欧洲开拓,亦或是内部不断的科技创新,没有一股敢闯敢试的劲头,走不到今天。
他写下:开放进取,敢为人先。
这是面对未来、面对未知应有的气魄。
这三条,构成了发展的基石。
接下来,是指导具体行动的原则。
他想到了物资调配的艰难,需要统筹兼顾,动态平衡;
想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无论是退伍军人还是技术专家,需要崇教尚贤,人尽其才;
想到了商业信用和交易所的规则,需要信义立业,契约共守;
想到了内部各族群、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需要协和万方,命运与共。
笔尖在纸上游走,思想的脉络逐渐清晰。
这不是凭空想象的理论,而是从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被无数人的实践所验证,最终需要被他系统化、理论化,再重新灌注回这片土地的精魂。
这只是初步的框架,需要更严谨的论述,需要与华夏固有的智慧(如儒家仁政、道家辩证、墨家实干)进行创造性的融合与转化,需要用最通俗的语言让千万民众理解并认同。
这将是一个比建设一座钢铁基地更浩大、更艰难的工程。
但它所蕴含的力量,一旦释放,将远超任何有形的工厂或军队。
林砚放下笔,看着纸上墨迹未干的纲目,眼中闪烁着如同当年决定买下吕贝隆农舍时的光芒,却又更加深邃、更加坚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