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开局入赘:我苟到举世无敌 > 第678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678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1/2)

目录

……

……

黄昏时分,许舟踏着渐浓的暮色拐进胡同,青石板路上已亮起零星灯笼。这里是京城教坊司所在的

“勾栏胡同”,胡同口的老槐树下拴着几匹高头大马,车驾样式非富即贵——有镶银的乌木马车,有挂着铜铃的帷帽车,车帘缝隙里偶尔泄出几声女子的软语轻笑。

往里走,连片的四合院门挨门排开,朱漆门扉上多挂着“宜春院”“玉楼春”之类的匾额,檐下走马灯转得正欢,将

“风花雪月”的彩绘映在地上,随光影晃动。

与寻常青楼的楼阁不同,教坊司所辖的院子都是平层四合,一进套着一进,院门虽不高,却都配着铜环兽首,墙角石缝里钻出的兰草透着精心打理的雅致——毕竟是官办机构,排场藏在细节里,不似民间楼馆那般靠高楼招摇。

此时华灯初上,各院檐下的羊角灯笼次第亮起,光透过细纱映得院落一片暖黄。丝竹声从不同院子里飘出来,有的是琵琶弹得急如流水,有的是笛子吹得绵如游丝,间或夹杂着女子清越的唱腔,唱的是近来京中最时兴的《燕台秋》,那一句

“兰舟摇碎江心月,长亭别后再无春”

唱得缠绵悱恻,调子比勾栏瓦舍的野调规整得多——这是教坊司的乐户自幼练的本事,非民间私妓可比。

许舟顺着胡同往里走,脚下的青石板被磨得光滑,砖缝里还嵌着些零碎的螺钿、珠翠,想来是哪位客人醉酒后掉落的。

他想起江听潮说过的规矩:教坊司虽不挂

“禁止平民”的牌子,但进门先得点一桌

“花酒”,光是瓜果点心、茶水乐器的

“开台钱”

就得五两银子,这还不算请姑娘陪坐、听曲的赏钱。寻常百姓一年进项不过二三十两,这里的门槛,早把平头百姓挡在了胡同外。

胡同深处传来一阵爽朗的笑谈,几个穿圆领袍的官员正搂着乐户的腰往里走,腰间的鱼袋晃悠着,一看便知是有品级的文官。

教坊司本就是为官员宴饮服务的官办机构,入夜后常有京官来此应酬,车驾在胡同口排成长队,倒成了京城一景。

许舟站在一盏灯笼下,看着眼前这片热闹:院墙上爬满的蔷薇正开得艳,与红灯笼相映成趣;廊下的丫鬟提着食盒匆匆走过,盒里飘出酒肉香;乐声、歌声、笑声混在晚风里,裹着脂粉气扑面而来。

教坊司的客人主要有三种:?

一,豪绅巨贾。这类人最是挥金如土,寻常商帮富户在市井间虽有家财,却难登士大夫之堂,便格外热衷在此处寻些

“稀罕——尤其是罪臣的女眷,在他们眼中恰似身份的注脚,总觉得能压过几分昔日官宦的体面。?

二,官员。对他们而言,教坊司更像个隐蔽的“会客厅”,同僚应酬、私谊小聚总爱往这儿钻。值得一提的是,礼部官员常能凭印信免些开销,毕竟教坊司本就属礼部仪制清吏司管辖,说是“公务所需”,谁也不好较真。?

三,读书人。比起商贾的粗豪,他们更爱拈须唱和;又不似官员那般摆架子讲规矩,送些诗笺、和首小曲便能讨姑娘们欢心,反倒成了教坊司里最得人缘的客。?

教坊司的女子也分三档:?

一,罪臣眷属。多是获罪官员的妻女,昔日或为闺阁小姐,一朝家败便沦为乐户,眉眼间常带些挥不去的凄楚,最是身不由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