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帝后共治,定乾坤(1/2)
《净雪蛊经》与《新安民本草》的完成,如同为帝国的新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使其从实践的探索阶段迈入了理论与制度并重的成熟期。这两部巨着不仅系统总结了蛊医之术的精要,更确立了其学术地位和伦理规范,为整个体系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朝堂之上权力格局的悄然变化。萧承烨从未将“帝后一体,共治山河”视为一句空言或一时兴起的承诺,他正以沉稳而不容置疑的姿态,将这一理念变为每日都在上演的现实。
宣政殿的常朝,气氛已然不同往日。龙椅之侧,增设了一架精美的凤翅屏风,屏风后设一紫檀木案和铺着锦垫的座椅。每当皇帝升座,钟鼓声毕,皇后林晚夕便会自屏风后缓步而出,向皇帝微微颔首致意后,于其侧落座。她并非只是象征性的陪伴,那案几之上,同样整齐地摆放着今日议事的奏疏摘要与相关背景文书,甚至还有她亲自做的朱批笔记。
起初,并非所有臣工都能立刻适应这一变革。一些守旧的御史或勋贵,如御史大夫张文远、安国公李威等,虽不敢明面反对皇帝的决定,但眉宇间总带着几分不以为然,奏对时,目光也只望向皇帝一人,刻意忽略屏风后的存在。朝堂之上,弥漫着一种微妙的试探与观望氛围。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一系列具体政务的决策过程之中。
这一日,廷议的重点是南方漕运改道之事。因原有河道淤塞严重,漕运屡屡中断,工部提出了一项大规模改道计划,但预算惊人。工部尚书李振慷慨陈词,力陈此举关乎南方赋税粮草能否顺利北运,乃国之命脉,虽耗资巨大,却是一劳永逸的百年大计。
户部尚书王敬之则面色凝重,出列反驳:“李尚书之言虽善,然国库方经战乱、瘟疫及多项新政,实非充盈。此次改道预算,几乎相当于三部岁入之和。若倾力为之,一旦北方或有灾情,边境或有战事,朝廷将无钱粮可调!臣非阻挠工程,实乃为国计民生虑,恳请陛下三思,或可分期缓图之。”
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僵持不下。工部背后有急需漕运便利的地方大员支持,户部则代表着国库的现实压力,双方都有充足的理由。
萧承烨静坐龙椅,手指无意识地轻叩扶手,面色沉静,心中却在飞速权衡。他内心倾向于工部的长远之策,但王敬之的担忧亦是实实在在的风险,作为帝王,他必须兼顾全局。
就在此时,一直静听默记的林晚夕轻声开口,她的声音清越温和,却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力量,清晰地传遍大殿的每个角落:“王尚书所虑,乃民生之本,国库之实,确应慎重。李尚书所图,乃交通之便,百年之利,亦不可废。”
众臣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屏风方向。这是皇后首次在重大朝务争论中发声。
她继续从容道来:“然,臣妾近日查阅南境郡奏报,其试行‘清道夫蛊’治理沼泽河道,成效卓着,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据报,清理同等规模的淤积河段,用时仅为以往三成,费用仅为五成。此次漕运改道计划,臣妾观其图纸,途经之处,亦有几处类似淤积难通的节点河段。可否由工部与太医署蛊医科即刻派员协同勘测?若地质环境适用,便引入‘以蛊辅工’之策,或可显着减少这些节点的工程难度与耗时,进而降低总体预算。初步预估,或可减少至少两成的民夫征调与相应的银钱耗费。如此,既全了工程大局,亦能缓解户部压力,两相便利。”
一席话,如同在黑暗的房间里推开一扇窗,引入了新的思路和光亮,瞬间点醒了争执中的众人。对啊!怎么忘了还有“蛊医”这门化腐朽为神奇的新术!怎么还局限在旧有的思维模式里!
工部尚书李振眼前顿时一亮,这个方案既保全了工程主体,又解决了部分预算难题。户部尚书王敬之紧蹙的眉头也稍稍舒展,若真能节省两成费用,压力将大为缓解,这确实是一个极具建设性的折中方案。殿上其他大臣也纷纷颔首,交头接耳,表示赞同。
萧承烨眼中闪过激赏与欣慰的光芒,当即拍板:“皇后此言甚善!高屋建瓴,另辟蹊径,于国于民皆有大益!便依此议。工部、户部、太医署蛊医科,即刻抽调精干人手,组成联合勘测司,十日内给朕拿出一个详细的评估与预算章程来!”
一场看似无解的僵局,就此巧妙化解。朝臣们再看那凤翅屏风时,目光中已多了几分审视与认可。
又一次,北方三郡八百里加急奏报,言今岁星象有异,冬恐有酷寒,或有雪灾之忧,请求朝廷增拨赈灾粮款,并大规模征调民夫,提前修缮加固官道与驿站,以备不时之需。
萧承烨深知北境苦寒,若真有大雪封路,确乃大患。他当即准了增拨粮款的请求,但对于是否要立刻兴师动众,大规模提前修路,则略有迟疑。此举耗费巨大,若寒冬雪灾不至,难免劳民伤财,引起民怨;但若真的来了,准备不足又会酿成大祸。这其中的分寸,极难把握。
林晚夕并未立即发言,而是请求调阅了北地近三十年的气候记录、工部关于道路承压的报告以及太医署关于极端寒潮与冻伤、疫情关联的卷宗。她快速翻阅后,才建言道:
“陛下,大规模征调民夫、全面修路,动静太大,所费亦巨,且天时难测,确需慎重。然防灾之事,亦不可不做。臣妾以为,或可采取‘精准防灾,以备万一’之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