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蛊妃倾城:冷帝的心尖宠 > 第187章 帝后共治,定乾坤

第187章 帝后共治,定乾坤(2/2)

目录

“可令当地官府不必大动干戈,而是组织民众,以工代赈,重点在于:一,彻底清理官道两侧积年的、可能因大雪重压而倒塌的枯树危岩;二,勘察并加固沿途所有驿站的屋顶、门窗与炉灶,确保其能抵御风雪,成为可靠的避难所和补给点;三,在关键隘口预先堆放少量应急的沙土、柴草。”

“同时,令太医署加快调配驱寒药囊、冻伤膏及防治风寒药材的原料,命北境各‘净雪堂’及地方医馆加紧制备。一旦灾情显现,主要道路不至因两侧塌方而完全阻塞,救济物资与医药亦能通过这些坚固的驿站快速跟上。如此部署,所费不多,却能保万全,进退有据。”

她的思路,永远带着一种未雨绸缪的极致周全与对基层民生疾苦的细微体察,往往能补足萧承烨宏大帝王视角下的细节缺失,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刀刃上。

萧承烨闻言,欣然采纳,并对群臣道:“皇后心细如发,思虑周祥,于民生福祉、防灾救灾一道,体察入微,策划周全,尤胜许多须眉。尔等日后筹划政务,当习之此等精细作风!”

渐渐地,朝臣们清晰地认识到,这位皇后娘娘并非要干预所有朝政,她的关注点和影响力,始终精准地集中在民生、医疗、防灾救灾、工务优化以及涉及蛊术或其他异术处理的特殊事务上。但在这些领域,她的见解往往独特而深刻,总能提供令人耳目一新、兼具前瞻性与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皇帝与她之间的那种默契,令人惊叹甚至羡慕。萧承烨果决明断,善于把握大势,裁断乾坤,是帝国前进的舵手;林晚夕则心思缜密,仁心慧智,常能顾及皇帝视野之外的细微之处,是精准的导航仪。二人一刚一柔,一宏大一精微,相辅相成,使得整个决策过程变得更为周全、稳健,推出的政令也更能贴合实际,落到实处。

朝臣们从最初的惊讶、不适、观望,到后来的渐渐习惯、借重,直至最终的心悦诚服。他们开始习惯在奏报相关事务时,也会下意识地看向屏风的方向,期待能从皇后那里得到另一种视角的补充或肯定。金殿之上,帝后共议国事的画面,不再显得突兀刺眼,反而逐渐成为一种天经地义的、和谐而高效的新常态。

而后的后宫,自废除六宫之后,异常清净。没有了以往的莺莺燕燕、脂粉飘香与明争暗斗,栖梧宫也不再是单纯的皇后寝宫,更成为了实际上的另一个政治决策中心。

每日朝会后,萧承烨常常并非直接回养心殿批阅奏折,而是与林晚夕一同摆驾栖梧宫。帝后二人或在暖阁内继续商讨朝会上未尽的事宜,或一同批阅那些涉及民生医药、工程技术的奏章。林晚夕常能就各地医政推行、灾情防疫、蛊医科建设的奏报提出精辟的见解和建议,由萧承烨御笔亲书,形成朱批下发执行,效率极高。

这里也时常成为小范围议事的场所。召见孙仲景等太医署官员,询问《新安民本草》的推广情况;召见工部水利官员,听取“以蛊辅工”的最新进展;甚至召见像皇商司徒文远这样的民间代表,了解蛊医药材的市场流通与百姓反馈。栖梧宫的书房内,悬挂着巨大的帝国疆域图与密密麻麻标注着的“净雪堂”分布图,空气里弥漫着清雅的茶香与厚重的书卷气,而非往日的脂粉香气。

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务实与高效,弥漫在帝国的权力核心。帝后同心,其利断金。他们不仅在推行新政,更是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协同的权力运作模式。

这一日,处理完积压的政务,窗外已是星斗满天。萧承烨握着林晚夕的手,共同站在栖梧宫花园的琉璃亭中,望着深邃的夜空和璀璨的星河。

“晚夕,你看这天下,”萧承烨语气中带着满足与无限的期待,“正在你我手中,一点点变得不同,变得越来越好。”

林晚夕依偎着他,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暖与力量,轻声道:“天下是陛下的天下,亦是天下人的天下。臣妾所能做,不过是在陛下前行的路上,为您点亮一盏小灯,照亮脚下的微末之处,以免被碎石绊倒,能走得更稳、更远。”

萧承烨闻言,不由放声大笑,笑声中充满了快慰与豪情:“有你在侧,是朕之幸,亦是天下之幸!这盏灯,照亮的是千秋之路!”

他们知道,朝堂已定,乾坤在手。一个帝后共治、协力同心的新时代已经稳固地开启,他们携手,正准备将这艘帝国的巨轮,驶向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强盛。而接下来,便要让他们共同的理念,以一种更直观、更符号化的方式,深入人心,广布天下。

---

(第一百八十七章完)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