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老于勒的一天(2/2)
村长扫了一眼桌上的燕麦粥炖蓟菜,还有一碟腌制的甜菜叶,轻笑道:
“哟,正吃着呐。”
“吃了没?要不来点?”
老于勒举起手中的木碗,对村长示意道;老于勒的大女儿已经乖巧地站起身,去拿新的碗匙了。
若是在往年,不要说多余的粥了,老于勒一家连木碗都要几个人合用。
如今有了庞贝的薪水补贴,老于勒当然也懂得什么叫“待客之道”。
“别瞎忙活了,我吃过来的!”
村长叫住了老于勒的大女儿,扬了扬手里的信:
“我念了啊?”
老于勒自然是不识字的,写信读信,还得是村长代劳。
“亲爱的父亲,您的儿子庞贝向您问候……”
村长刚起个头,就被老于勒打断了:
“嘿,这小兔崽子,还整上文绉绉的词来了。”
老于勒放下手中的碗,骂了两句,眼角绽开的皱纹却暴露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村长看破不说破,笑眯眯地附和了两句,接过老于勒女儿递来的热水,润了润喉咙,接着念道:
“……我在这里一切都好……李维少爷又给我升官了……任务繁重,我暂时不会返乡……”
随着村长的叙述,老于勒的面部表情也随之变幻。
当村长读到“李维少爷又给我升官”时,老于勒高兴得嘴角的粥都漏了出来,又赶忙心疼地趴在桌子上唆了回去。
而当村长读到“暂时不会回来”时,老于勒的嘴角又难免有些失望地撇了下去。
出门在外的游子,大抵是报喜不报忧的;唯独返乡一事,在赤裸裸的事实面前无从遮掩。
眼看老于勒有些强颜欢笑,村长干咳一声,伸手往怀里掏了掏,掏出一个鼓囊囊的布袋:
“刚好顺路,下个月的盐和油我也给你送来了。”
村长说着又取出一份名册、一盒红漆以及一杆小秤:
“你验验重量、成色,没问题的话就按个手印。”
“老哥瞧你说的,”老于勒故意板起一张脸,接过名册,看也不看直接按下了手印,“我还信不过老哥你?!”
“唉,”村长连连摆手,面色一肃,“这是替李维少爷、少君做事,可不敢徇私;这些账册指不定哪天就要出现在少君的手里,再跟你们这些军户一对账……多一分少一分,好一分坏一分,那可都是我的失职。”
“是是是,老哥说得对,瞧我这张嘴。”
想起那位少爷一贯的作风,老于勒也是赶忙改口。
-----------------
老于勒是和村长一道出的门。
冬季是修整水利的关键当口,罗兰村家家户户都要出力。
特别是考虑到后山炸出了个大坑、罗兰村原本的水渠用水全都改道流进了地下河。
老于勒作为村里的“名人”,自然要起到带头作用。
不过老于勒只有一条胳膊,加上十三岁的小儿子,两个人只算一个“劳动力”。
当然,那些泡在河道里凿石挖泥的苦活都是些囚犯和库尔特的奴隶在干,罗兰村的住户们,手上的活计本就要轻巧许多。
加上平日里不缺吃穿用度,从各地重组而来的罗兰村村民们,倒也干劲十足。
老于勒和村长这一路走来,不少人已经带着锄头铲子主动等在院子门口了。
“早啊~老于勒!你也早,小于勒。”
来自原先巴格里亚尔村的老弗兰克扛起锄头,带着三个儿子走出院门,口中不忘笑呵呵地对老于勒父子打起了招呼。
老于勒的小儿子至今还没有起名,随着老爹的“一炮而红”,也就在村民的一声声呼唤中被迫成了“小于勒”。
“你家出两个人就够了。”
村长扫了一眼老弗兰克的身后,提醒道。
老弗兰克看了一眼老于勒,倒也不特意隐瞒,只是压低了嗓音,对村长说道:
“托纳利家的孩子昨天发烧了……你也知道他家的情况……只剩两个娘们撑门户、走不开……”
村长眉头一皱:
“我怎么不知道这事?她们怎么不喊医生……”
村长随即收声,大概猜到了托纳利家难堪的心思,不由得叹息一声,拍了拍老弗兰克的肩膀:
“你做得对。”
“这样吧,等大家都上工了,你带老军医过去看看。”
“至于他家缺的劳力,”村长看了一眼老弗兰克的三个儿子,“记我头上吧。”
“行。”
弗兰克笑呵呵地点了点头。
村长又不放心地叮嘱道:
“……托纳利的事本来就跟她们几个妇幼没关系……咱们罗兰村也没几家人知道她家的情况……倒不如表现得大大方方一点……少君大人也是这么吩咐的。”
老于勒跟在后头,静静地听着,用力摸了摸小儿子的脑袋,脚步又踏实了不少。
“村长!”
“老于勒!”
“早上好哇!”
而在老于勒等人的身后,罗兰村的青壮劳力们越聚越多,如同即将汇入莱茵河的水滴,争先恐后地涌向水渠的施工地段。
他们大多衣着厚实,面色红润,像极了今早的太阳。
旭日喷薄,老于勒忍不住眯起了眼,口中喃喃自语:
“这日子,才叫有奔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