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孩子们的去处(1/2)
制糖车间的“车间主任”依然还是梅琳娜从自家领地拐带来的那个四方脸。
“莫顿见过少君大人!”
“布林顿神甫您也日安。”
四方脸、或者说制糖匠莫顿问候的笑容中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拘谨与惊喜。
而在莫顿的身后,其余十九位同样来自伍德家族的制糖匠人悉数在列。
看到他们,李维的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梅琳娜娇俏的小圆脸……
于是李维下意识地扬起了嘴角。
莫顿见这位大权在握的子爵大人心情似乎很不错,壮着胆子将身后几名新收的学徒往前推了推,却也不急于开口表功,而是试探性地看向自己的顶头上司布林顿。
这视线转换之间,便又是一篇体面的“办公室文学”。
布林顿自是笑纳了这份“领导有方”的功劳,投桃报李地对李维介绍道:
“好让少君知晓,在过去的这大半年里,除了制作糖膏外,莫顿先生还从修道院(孤儿院)里择优录取了一批学徒。”
“就是少君您面前的这些孩子。”
“来,”布林顿勉励地拍了拍那几个惶恐不安的半大小子的肩膀,“向少君大人展示一下你们这半年来的学习成果。”
-----------------
和铁匠行业类似,作为当下的“高科技行业”,制糖行业无可避免地采用了一部分学徒制度。
而这些战争遗孤出身的学徒们,在莫顿等人的教导下,已经能够掌握从浓度最高的一号原液里提炼糖膏的火候了。
至于糖浓度更低的二、三、四号原浆,这些根正苗红的荆棘领的孩子还需要更多的实操去喂养。
“在南方,一般来说,”布林顿舀起一勺由学徒们熬煮出的糖膏,轻声补充道,“学徒们学会这一步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至于从最稀的四号原液里熬煮糖膏,则还要五到八年的时间来学习。”
李维闻言会意地扯了扯嘴角,一旁的莫顿脸上的笑容则多出了几分尴尬。
南北之间如此大的进度差距,当然不是因为荆棘领的孩子比起南方人有多聪慧;而是因为学徒制度的沉疴所在——对学徒无底线的压榨。
毕竟当代也没个劳动法什么的,有也不一定严格执行;各色各样的行会本身更是食利者剥削的白手套。
当然,李维说的是维基亚。
而在荆棘领、在谢尔弗的强权面前,诸如“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留一手”之类的理由可站不住脚。
别忘了,莫顿等人当初可是全家老小一起来到了瓦兰城。
他们的教学质量和一家人的脑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布林顿此番言论,既是借着李维的到来对莫顿等人的夸赞,也是对他们的敲打。
李维自是配合地装傻充愣,笑呵呵地夸赞起了莫顿等人的尽心尽力,以及这些学徒们的聪敏好学,把“唱黑脸”的活计丢给了布林顿。
莫顿也很识趣,当场表态争取三年内就让这些学徒出师。
能够混到被梅琳娜大小姐留心一二的份上,莫顿做人做事也确实有两把刷子。
只不过在存量竞争的南方制糖行业,出身寒微的莫顿缺少施展的平台。
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制糖业在南方的相对普及,莫顿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一营生。
莫顿做了十年的学徒才出师,当中经历的种种苦楚,也是普通人一言难尽的奋斗史诗。
如今来到一片空白的荆棘领,说一句“大有可为”也不算过分;至少莫顿自己觉得很有盼头。
这一问一答之间,自然也避免不了各种有关衣食住行、家庭成员近况的“领导式嘘寒问暖”。
对于李维来说,从不同渠道、不同场合获取的消息互相印证,是他前世今生一贯的方法论。
而对于原本在南边不受重视的莫顿等制糖匠人来说,瓦兰城的生活比他们想象得要好太多了;甚至远远好过昔日令他们眼红的南方前辈。
因此,对于李维的各种提问,在报喜不报忧的主旋律下,莫顿等人也是踊跃发言,间或夹杂着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困难,好让自己的说辞“更有说服力”。
还是那句话,大家并不反对表面文章,而是反感只有表面文章。
何况这毕竟是突击检查,眼看着李维在车间里晃悠,也没人敢睁着眼睛说瞎话。
从闲聊中李维还意外得知,先前那个在广场上出言“把孩子带回厂里处理”的伶俐妇人,就是莫顿的妻子。
“孩子们聚在一起,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大家也都不往心里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