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孩子们的去处(2/2)
说起自家的孩子,莫顿的脸上多出了几分真情实意的笑容,语气里又带着点头疼:
“就是这么多孩子无所事事地整日闲逛,长期下去也不是个事。”
当然,莫顿虽然嘴上责备着,却绝口不提让自家孩子再去当个学徒。
不过这对李维来说算是个好消息。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孩子们能够“打成一片”,说明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员工之间没有太大的矛盾。
更说明这些员工对于当下和未来的预期收入有信心,才有底气养一个彻底脱产的孩子。
信心比深渊晶钻更贵重,它是一个政权所谓“民心”的具现。
至于这些“工厂子弟”的未来……
望着门外在建厂之初就特意保留的大片空地,李维琢磨着,办工厂学校的时机或许已经成熟。
不过,在那之前,李维还是要把光明糖厂的走访调查做完。
然后再等待南方的大部队返回。
在那大部队里、那些在日瓦丁经历过大量实践历练的基层执行人员,是李维政策推行的不二臂助。
-----------------
李维最后一个参观的地方就是脱色车间了,这里也是生产白糖的核心科技所在。
布林顿直接兼任脱色车间的管理岗位。
车间的工作人员也是从炼金工坊抽调的老练法师和法师学徒。
如此种种,和糖厂前三个车间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跟在甜水镇制糖厂大权独揽的博伊尔·罗伯特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光明糖厂的脱色操作员并不知道石蕊试液的成分和原理。
他们只是遵照操作手册进行操作。
至于石蕊试液的生产环节,则由药剂工坊的专人负责——他们同样不知道生产的液体的去处与用途。
总之,知道完整工艺流程的,除了谢尔弗一家,也就只有前代理厂长安度因、现厂长布林顿以及石蕊试液的发明人博伊尔·罗伯特。
这样做的优势很明显,限制了员工议价的权力和泄密的风险。
博伊尔被戴绿帽子的事之所以如此棘手,就在于他知道的太多;谢尔弗必须要重视他的精神状况。
而在光明糖厂,员工的可替代性就大大增加了。
缺点也同样突出——自李维离开后,这些不知道工艺全貌的操作工按部就班,完全拿不出一点创新的成果。
制度的两面性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李维。
-----------------
等到李维走出脱色车间,来到布林顿的办公室,也已经到了晚餐时间。
维基亚人的用餐时间远不如李维前世的工业社会里那般固定。
奢靡无度的贵族自不必提,维基亚的平民们往往也要根据各自的工作安排决定自己进食的时间。
早餐和午餐往往只有其中一顿,唯有晚餐作为固定的正餐相对正式。
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光明糖厂。
厂里自建的食堂提供一日两餐(早晚)——至于开销,制糖行业是毫无疑问的暴利行业,日常生活物资那点支出比之利润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得益于原身的勤政,李维对瓦兰城的物价可谓是烂熟于胸,将布林顿递来的账册大致扫了几眼,心中就有了一个大概。
“属下自作主张,允许那些员工带自家孩子去食堂用餐……”
虽然已经请示过了哈弗茨,布林顿眼下还是老老实实地向李维请罪道。
“布林顿先生你做得对!做得好!”
李维摆手打断了布林顿的自责,走到窗边——从布林顿的厂长办公室可以清楚地瞧见制糖厂的布局。
也就能瞧见那些孩子们牵着父亲或者母亲的手,一蹦一跳地向厂办食堂走去。
夕阳西下,将这一个个家庭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又随着孩子们互相搞怪的小动作变得奇形怪状……
李维的脑海中出现了片刻的恍惚。
这一刻的时空折叠,是独属于李维这个穿越者的量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