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白马山工业基地(2)(1/2)
在李维当初选定的厂址上,新建的十几座厂房塞满了李维的视野。
唯有入口处刻着“海螺水泥厂”的石碑,提醒着李维、他确实没有走错地方。
“好让少君知晓,”约瑟夫连比带划,“去年我们一共新建了八条生产线。”
“截止到去年冬幕节,总计生产水泥灰约两万吨,换算成铺路用的混凝土,大约在十五万立方米。”
“其余项目的水泥消耗,诸如雄鹰岭的土楼以及少君您南下携带的部分,则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两人说话间,水泥厂的会计倌也是将成箱的账册搬上了李维的马车。
事关重大,李维自然不会只听约瑟夫的一家之言。
从火山灰的消耗、生石灰的消耗、公路的抽样检查等多个方面核算水泥厂的开支,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审核措施。
“我们的人工仍有富余,”约瑟夫又领着李维来到正在修建的工地,“今年海螺水泥厂打算再新建五条生产线。”
得益于李维一开始就把“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作业”的硬骨头给啃了下来,加上“罗马水泥”相对简单的制作流程,海螺水泥厂的增产可谓是顺风顺水。
“全年预估水泥产量,将超过七万吨。”
“不仅可以覆盖二期公路的修建,并且在刨除留给二期公路的水泥余量(10%)之后,仍然还有三万吨左右的盈余,可供少君您使用。”
随着生产工艺标准的成熟和工人熟练度的提升,每条生产线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反映在去年的报表上,就是水泥出厂量的逐月上涨。
而那条制约产量上限的“红线”,则被约瑟夫划在了火山灰每月的供应量上。
“凛冽谷装不下更多的劳工了。”
李维叹了一口气,虽然他没把那些库尔特俘虏当人,但凛冽谷恶劣的生态环境、全靠外围补给的后勤,就注定了火山灰的人工开采量。
火山灰的供应又决定了“罗马水泥”的产量。
念及此,李维的目光不由得转向厂房后方那几个矗立的“大烟囱”,开口问道:
“那是达·芬奇先生设计的新窑炉吗?”
李维邀请达·芬奇主持“提高炉温”的相关研究,始终就抱有两个目的——其一是炼铁,其二便是煅烧出“现代意义上的水泥”。
“少君明鉴。”
约瑟夫先是拍了个马屁,笑容中却带着一丝苦涩:
“只不过……算了,请少君随我来、一看便知。”
-----------------
约瑟夫摆放在李维面前的,是数十块开裂的混凝土标准件。
裂纹细密,且极深,几乎穿透了厚度达到20厘米的混凝土标准件。
断口处发白,李维上手轻轻一捻,裂口周边的混凝土便化为了齑粉。
“如少君大人您所见,”约瑟夫同样搓捻着手中的混凝土粉末,“这些用窑炉煅烧出来的‘水泥’,所浇筑的混凝土,没有一个通过了反复冻融实验。”
约瑟夫边说边向李维展示着各个混凝土标准件上的标签,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