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试点生产(1/2)
靶场上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
空气中还残留着一股独特的、略带刺激性的金属与火药混合的气味。
改良型63式步枪那稳定而精准的射击表现,带来的震撼仍回荡在每个目击者的心头。
就在这时,一直神情专注、若有所思的冯教授,轻轻拍了拍王连长和陈参谋的肩膀,示意他们跟自己到旁边去。
见他的表情严肃,王连长和陈参谋也丝毫不敢怠慢,连步跟了上去。
三人走到距离人群稍远、相对僻静的靶场边缘。
这里只有风吹过空旷场地的呼啸声和远处工厂车间隐约传来的机器轰鸣。
姜晨远远地看着,心中有了一分猜测。
冯教授没有多余的寒暄,他环顾了一下四周,确认没有闲杂人等靠近,然后极其郑重地从自己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中山装内侧口袋里,掏出了一份用牛皮纸标准军用文件袋装着的文件。
文件袋的封口处盖着清晰的红色印章,上面“绝密”两个字。
以及一个代表军区司令部的五角星徽标,瞬间攫住了王连长和陈参谋的全部注意力。
刚才还因枪械性能而兴奋不已的两人,在看到文件封面的那一刻,眼神立刻变得无比严肃和凝重,腰板下意识地挺得更直了。
作为在部队摸爬滚打多年的军官,他们太清楚这份文件的分量了——这绝非寻常的技术评估报告,而是来自军区最高指挥层的直接命令。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只剩下文件袋在冯教授手中发出的轻微摩擦声。
冯教授深吸了一口气,目光在王连长和陈参谋脸上扫过,然后沉声说道:“王连长,陈参谋,情况紧急,我就长话短说了。”
他的声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是踩在了两人的心坎上。
“我这次奉命前来,除了评估这项技术改良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传达军区首长的指示。”他轻轻拍了拍手中的文件袋,“我个人的时间也非常紧迫,必须尽快返回部队。近段时间,南边的边境线形势很不稳定,小规模冲突时有发生,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和当前的部署调整来看,部队……很可能会有大的动作。”
“大的动作”这四个字,让王连长和陈参谋的心跳再次加速。
他们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和一丝...兴奋。
冯教授继续说道:“首长们对姜晨同志的这项枪械改良非常重视。刚才的实弹测试结果,已经证明了其显著的优越性——重量减轻,精度提高,后坐力降低,这些对于单兵作战能力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
“因此,首长命令:如果评估确认效果显著,就让我授权龙阳军工厂,立即进行小批量的试点生产!”
“试点生产?”王连长重复了一句。
“是的,试点生产。”冯教授点头,“而且,这批枪生产出来后,不能仅仅是放在仓库里或者用于训练。”
“首长的意思很明确,要尽快将这批改良型步枪投入到实战环境中去检验!直接送往南线,送到最需要它们的一线部队手中,让那些猴子……好好尝尝我们新武器的厉害,给他们一个结结实实的‘惊喜’!”
说到最后,冯教授语气中带着一股压抑的愤概和对敌人的杀意。
虽然已经从一线部队退居二线,但作为一名老革命,冯教授恨不得亲自上阵和这群入侵祖国的敌人厮杀。
王连长和陈参谋闻言,精神都是一振。
将新武器直接投入实战检验,这不仅是对武器性能的最大肯定,更是对龙阳军工厂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一次严峻考验,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荣誉和责任。
弄好了,是国家的功臣,弄不好,则会成为民族的罪人。
王连长沉吟了片刻,。
作为直接负责工厂民兵连训练和管理,并对工厂内部运作相对熟悉的干部,他首先考虑到了保密和执行效率的问题。
他抬起头,看向冯教授,语气郑重地建议道:“冯教授,我完全赞同首长的决定!将改良枪械投入实战,是对姜晨同志成果的最好检验,也是我们工厂为国防做贡献的绝佳机会。”
“不过,为了确保这个项目的绝对保密性和研发生产的连贯性,我有一个建议。”
“请讲。”冯教授示意道。
“这项改良技术的核心,源于姜晨同志。他对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改进思路都了如指掌。”
王连长目光转向不远处的姜晨,眼神中带着欣赏和信任,“我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技术不外泄,并且能够最高效地将图纸转化为合格的产品,这个试点生产项目,应该由姜晨同志亲自来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把控。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陈参谋在一旁点了点头,补充道:“王连长言之有理。由改良者亲自负责项目,可以避免很多技术交接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延误,也能最大程度地压缩项目周期。保密性也能得到更好的控制,毕竟核心技术就掌握在项目负责人手中。”
冯教授听着两人的建议,目光再次投向姜晨。
这个年轻人虽然看起来还有些稚嫩,但在刚才测试过程中的沉稳表现,以及此刻他身上的气质,都让冯教授欣慰。
后继有人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