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破局之路,易货罗马尼亚(1/2)
06车间的喧嚣与欢腾渐渐平息。
工人们在短暂的兴奋过后,又投入到了各自紧张的工作中。
那台起死回生的6H82立式铣床旁,围观的人群已经散去。
只有几个负责操作和维护的老班组还在仔细地擦拭着机床。
他们在不时低声交流着什么,眼神中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也夹杂着对未来的隐忧。
姜晨站在原地,目送着王厂长在几位技术科的同志陪同下离开。
他没有立刻回到自己那间简陋的办公室,而是围绕着这台刚刚经历“大手术”的铣床,缓缓踱步。
他的目光扫过机床主体上斑驳的漆面、导轨上难以彻底清除的磨损痕迹。
以及那些即使经过精心调整,依然存在着微小旷量的结合部。
“剩余寿命800-1200个工时”
“升级潜力评估:极低”
这两段内容如同背景音般在他脑海中回响。
应急修复带来的短暂喜悦,迅速被更深层次的忧虑所取代。
王厂长最后那番话,将千斤重担实实在在地压在了他的肩头——不仅仅是完成1000支改良步枪的零件加工任务,更要为整个车间落后的生产能力找到一条出路。
依靠现有设备硬撑,结果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频繁的故障、不稳定的精度、大量的废品、工期的延误,甚至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改良步枪对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更高。
远高于厂里以往承担的常规生产任务。
用这些“老将”,去啃这块硬骨头,无异于让一个年迈体衰的老兵去冲锋陷阵,勇气可嘉,但结果堪忧。
必须找到新的。
或者至少是状态更好、精度更高的设备。
实在不行,他奶奶的。
能提升一下寿命也好啊。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在他脑海中牢牢扎根。
国内?
姜晨首先排除了这个选项。
他很清楚,目前国内的工业基础,虽然在快速发展,但在高精度工作母机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即使有,优质的新设备也必然优先保障国家级的重点项目和核心军工单位。
轮到龙阳机械厂这样级别的单位,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且,时间也等不起。
西方国家?
更不可能。
眼下的国际环境,西方国家除了法兰西,哪个不对龙国实行着严格的技术封锁。
想要从他们那里引进先进的工业母机,无异于天方夜谭。
更何况厂里也根本拿不出所需的外汇。
那么,目光只能投向东方阵营。
老大哥?
他们确实拥有强大的重工业和机床制造业。
但这十几年来,两国关系近年来趋于复杂,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即便是引进,恐怕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
而且,他们是否愿意提供真正先进、高精度的设备,也是一个未知数。
姜晨的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铣床冰冷的金属外壳。
他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检索着脑海中关于世界各国工业发展状况的信息——这既有他前世的记忆碎片。
也有这段时间通过阅读厂里有限资料和与【星际军工系统】隐晦“交流”得来的认知。
突然,一个国家的名字跳入了他的脑海——罗马尼亚。
相比于苏联的庞大和强硬,以及东德的精密但可能同样难以接触,罗马尼亚在东方阵营中,似乎是一个相对独特的存在。
他们在某些领域,比如石油化工和一定的机械制造方面,有着不错的基础。
并且在外交和经济政策上,似乎比其他一些国家拥有更大的自主性。
更重要的是,姜晨隐约记得,罗马尼亚在特定时期,通过一些渠道,也曾引进过西方国家的某些技术和设备进行仿制或改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