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破局之路,易货罗马尼亚(2/2)
其生产的部分机床,在精度和可靠性上,或许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并且,他们对于“易货贸易”的需求可能也更迫切。
易货贸易!
这个词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姜晨思绪的迷雾。
是的,这或许是唯一可行的途径。
国家缺乏外汇,但拥有大量的轻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
用我们富余的、罗马尼亚可能需要的物资,去换取他们能够提供的、我们急需的工业设备。
这个想法让姜晨的心跳微微加速。
他开始快速构思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龙国现在需要什么?
高精度的卧式车床、万能铣床、平面磨床,可能还需要坐标镗床。
数量不需要太多,但精度一定要有保证,至少要比车间里这些服役了几十年的“老古董”强得多。
我们能提供什么?
布匹、成衣、鞋袜、罐头食品、暖水瓶、搪瓷制品、甚至可能是自行车、缝纫机……
这些国内产量相对较大,技术含量不高,但对于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尚不算高的罗马尼亚来说,或许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风险呢?
当然有。
首先,信息不对称。
姜晨不完全清楚罗马尼亚方面机床的具体型号、性能、数量以及他们的真实需求。
其次,谈判难度。
易货贸易的价值换算是个复杂的问题,双方必然会讨价还价,过程可能漫长而曲折。
再次,运输物流。
跨越遥远距离的货物交换,运输成本和时间都是巨大的考验。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获得上级批准。
这种涉及跨国易货贸易,尤其是为了军工生产而进行的设备引进,绝非一个工厂甚至一个地方工业局能够决定的。
必须上报到足够高的层级,很可能需要军区乃至更高层面的协调和批准。
尽管困难重重,但这似乎是目前唯一能看到曙光的路径。
与其坐等设备彻底报废,任务无法完成,不如放手一搏。
打定主意,姜晨不再犹豫。
他转身快步走向厂部办公楼。
……
王厂长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送走了技术科的人,王厂长并没有休息,而是摊开一张车间设备登记表,眉头紧锁地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尤其是那些标注着“待修”、“精度下降”、“超过设计寿命”的条目。
刚才在车间的激动过后,冷静下来的他,同样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姜晨的提醒,句句都戳在他的心窝子上。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进来。”王厂长抬起头,看到是姜晨,有些意外,但还是招了招手,“小姜,坐。正好我也有事想跟你再合计合计。”
姜晨依言坐下,开门见山:“厂长,关于设备的问题,我刚才仔细想了想,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跟您汇报一下。”
“哦?”王厂长掐灭了手中的烟头,身体微微前倾,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你说说看。你小子刚才露的那一手,让我对你的‘想法’可是很期待啊。”
姜晨定了定神,将自己刚才的思考过程,条理清晰地向王厂长进行了阐述。
从分析现有设备的困境,到评估国内、西方、苏联等各个潜在设备来源的可能性,再到最终聚焦于罗马尼亚。
以及提出以“易货贸易”方式引进所需机床的核心方案。
他尽量使用平实、直接的语言,避免了过于专业的技术术语,重点强调了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潜在的风险。
随着姜晨的讲述,王厂长的表情也从最初的倾听,逐渐变得严肃,再到若有所思,手指不自觉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当姜晨说完,并提出需要引进的机床种类(精密车床、铣床、磨床等)和可以用于交换的物资清单(轻工、纺织、食品等)时,王厂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办公室里只剩下窗外隐约传来的车间噪音和王厂长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罗马尼亚……易货贸易……”
王厂长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眼神复杂。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那副并不算精细的世界地图前,目光在欧亚大陆上来回逡巡,最终落在了罗马尼亚所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