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72章 重头戏来了

第72章 重头戏来了(2/2)

目录

他知道,这些人正是拿捏住了龙国方面只能从他们这里引进这些设备,而且还是急需的。

但他同样知道,自己决不能退缩。

“如果贵方坚持这个价格,那么我不得不遗憾地表示,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这次合作的可行性了。或许,我们应该去其他地方寻求合作机会,比如……”他故意停顿了一下,没有说出具体的名字,但暗示的意味不言而喻。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能够提供类似级别机床的国家实际上并非只有尼亚罗马一家,虽然可能渠道更不通畅,或者政治条件更苛刻,但并非完全没有其他选项。

姜晨这是在暗示对方:不要以为我们只有你这一个选择,把我们逼急了,我们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

这一招果然奏效。

乔巴努和波佩斯库的脸色都微微一变。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这笔能解燃眉之急的大单告吹。

尼亚罗马在国际上本就处于一个相对孤立的位置,如果再失去龙国这个潜在的、肯用大量急需物资来交换工业品的“大客户”,那损失就太大了。

“不不不,姜同志,请不要误会!”乔巴努连忙摆手,“价格……价格当然是可以商量的!五万吨只是我们一个初步的内部估算……我们可以再谈!再仔细地谈!”

接下来的谈判,进入了真正艰苦卓绝的“拉锯战”阶段。

双方围绕着每一类机床的具体数量、型号配置、技术指标、交付时间,以及对应的粮食种类(大米、玉米、小麦的比例)、轻工业品名录(纺织品、自行车、缝纫机、暖水瓶、手电筒等等)、质量标准、交货地点和方式等等细节,展开了逐项的、有时甚至是逐字逐句的激烈讨价还价。

会议室里烟雾弥漫,咖啡和茶水换了一轮又一轮。

双方的代表都显得有些疲惫,但眼神却依旧专注。

姜晨充分发挥了他逻辑清晰、反应敏捷、善于抓住对方弱点的优势。

他时而引述国际市场相似产品的可能存在的更低价格,时而强调龙国提供物资的“及时雨”价值,时而又描绘未来更大规模合作的“美好蓝图”。

王建国则凭借其丰富的工程经验,不断就机床的技术细节、易损件供应、操作培训等问题发问,一方面是确保引进设备的质量和后续使用,另一方面也通过展示龙国技术团队的专业性,增加了谈判的筹码——我们是懂行的,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李晓梅则忠实而精准地进行着翻译,同时也在细心观察着对方代表的微表情和反应,并及时向姜晨传递一些非语言的信息。

尼亚罗马方面,乔巴努和波佩斯库则寸土不让,极力维护本国的利益。

他们时而强调技术的先进性,时而诉说生产的困难,时而又搬出“兄弟情谊”要求对方体谅。

谈判过程充满了交锋、妥协、试探和再交锋。

有时气氛紧张,几乎陷入僵局;有时又因为某一方的让步而出现转机。

最终,在经过了整整两天几乎不眠不休的艰苦谈判后,双方终于达成了一个初步的一揽子协议框架:

龙国方面同意,在未来两年内,分批次向尼亚罗马提供总计约三万五千吨的粮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以及价值约等于一万吨粮食的各类轻工业产品(具体清单后续商定)。

作为交换,尼亚罗马红星机床厂将在未来两年半内,分批次向龙国提供:

FU-325万能工具铣床:8台(原计划10台)

RU-280精密万能外圆磨床:6台(原计划8台)

中等精度滚齿机:4台(原计划5台)

中等精度插齿机:4台(原计划5台)

光学坐标镗床(非AF-85型号):2台(数量不变)

总计24台各类精密机床。

虽然数量上比最初的计划有所缩减,但核心的FU-325和RU-280都争取到了相当的数量。

这个结果,对于双方来说,都可以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

尼亚罗马方面获得了急需的、能够缓解国内巨大压力的粮食和物资。龙国方面则以可以承受的代价(虽然依旧付出了巨大的物资量),成功引进了这批对于提升国家工业基础至关重要的先进设备。

当姜晨和乔巴努代表双方,在初步的备忘录上签下名字时,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克制的掌声。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疲惫但释然的笑容。

姜晨看着备忘录上那一个个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机床型号,心中充满了感慨。

这24台设备,加上那台潜力无限的AF-85,将如同一颗颗珍贵的种子,播撒到龙国工业相对贫瘠的土壤中。

它们或许不能立刻让龙国拥有世界顶尖的制造能力,但它们将是坚实的奠基之石,是托举起未来航空、航天、精密武器等领域发展的关键支撑。

万事开头难。

这艰难的第一步,终于迈出去了。

而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如何将这些设备顺利运回国内,如何消化吸收其技术,如何培养操作和维护人才,以及如何将它们与系统的升级改造相结合,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将是接下来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但无论如何,龙国的工业心脏,即将注入一股来自远方的新鲜血液。

而那关于飞机、雷达、导弹的科技树,也终于有了生根发芽的坚实土壤。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