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LNA有些不好弄啊(1/2)
高明伟、张建军、孙慧,甚至包括一直有些不屑的李真,此刻都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黑板上那简洁却充满颠覆性的草图,以及那个侃侃而谈、仿佛在讲述天方夜谭的年轻人!
金属基复合材料?精密粉末冶金一体成型?准四轴联动高精度加工?
这些词汇,对于专攻电子技术的他们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他们立刻意识到了其中蕴含的革命性意义!
如果真能实现,这不仅仅是对天线结构制造工艺的改进,简直是对整个雷达机械设计思想的颠覆!
一体化成型的轻量化高精度基板?
这能解决多少困扰雷达结构设计的难题啊!
重量、精度、装配复杂度……几乎是完美地击中了所有痛点!
但是……这可能吗?
“姜……姜副总师,”高明伟的声音都有些干涩了,他艰难地消化着刚才听到的信息,语气甚至有些怀疑,“您说的这种……金属基复合材料,还有那种……一体化成型工艺,是……是已经成熟的技术了吗?我们……好像没听说过国内有单位在搞这个啊?”
张建军,作为天线结构方面的专家,更是激动得身体都前倾了:“对啊!如果真能做到一体化精密成型,那我们天线设计的很多限制都可以放宽了!重量下来了,精度上去了,这……这简直太理想了!”
李真脸上的嘲讽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和怀疑。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质疑这种技术的现实性,但看着姜晨那笃定的眼神,又不知该从何说起。
只有孙慧,默默地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姜晨刚才提到的几个关键词,眼中带着思索。
“这些技术……目前还处于我们厂内部的预研和小范围试验阶段。”姜晨避重就轻地回答,他不能暴露系统的存在,只能将其归结为工厂自身的秘密武器,“但我们有信心,在项目周期内,能够拿出满足‘前哨一号’天线基板要求的合格产品!而且,我们升级后的AF-85机床,已经具备了对这种一体化基板进行后续精密加工的能力。”
他们倒是知道龙阳军工厂从尼亚罗马引进了一批生产设备,至于这个什么AF-85能做什么,他们并没有去具体了解过。
而姜晨这话半真半假。
材料技术确实是系统提供的,目前还未完全实现。
但升级后的AF-85的能力却是实打实的。
他这样说,既展示了实力,又留有余地。
而王厂长这边则是将话语权完全交给了姜晨。
虽然他和陈参谋也不完全明白姜晨说的那些技术到底是什么,但看到十四所专家们那震惊的表情,他们就知道,小姜这一手,又镇住场子了!
“这……”高明伟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这个年轻的副总师,带来的冲击实在太大了!
他原本以为对方只是个负责“敲敲打打”的,没想到一开口就抛出了如此“黑科技”!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探讨”了,这简直是在给他们这些“国家队”专家上课啊!
会议室里的气氛彻底变了。
之前那种若有若无的轻视和优越感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震惊、好奇、以及对眼前这个年轻人深不可测的技术实力的敬畏!
他们开始意识到,这次合作,或许并非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龙阳军工厂,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省属单位,以及眼前这位年轻得过分的副总设计师,可能隐藏着他们完全不了解的、足以改变整个项目格局的惊人底牌!
“咳咳,”高明伟清了清嗓子,努力平复内心的震动,重新组织语言,“姜副总师,您提出的这个……一体化天线基板的方案,思路非常新颖,也极具吸引力!如果真能实现,对于我们‘前哨一号’项目的成功,将是巨大的推动!我们……我们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你们的成果!”
他的语气,已经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请教的味道。
“当然,具体的技术细节,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和论证。”高明伟补充道,试图找回一点主导权,“不过,这至少说明,龙阳厂在精密制造和新材料方面,确实有着我们之前未曾了解的深厚实力!我们对这次合作,更加充满信心了!”
姜晨微笑着点了点头:“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接下来的会议,气氛变得融洽了许多。
十四所的专家们,不再仅仅是单方面地“布置任务”,而是开始主动询问姜晨关于结构制造、工艺实现方面的意见,甚至在讨论一些辅助电路的设计时,也会象征性地征求一下他的看法。
李真也不再是那副爱答不理的样子,反而几次主动向姜晨请教关于AF-85改造后具体能达到何种加工精度的问题。
这次初次的技术对接会议,在一种意想不到的氛围中结束了。
十四所的专家们带着满腹的震惊和疑问离开了会议室。
他们原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居高临下的技术交底,却没想到变成了一场差点被“反向输出”的认知颠覆之旅。
而姜晨,则通过这次“小试牛刀”,成功地扭转了对方的轻视,为自己和龙阳厂在接下来的合作中,争取到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尊重。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但至少,这第一回合的“电波交锋”,他,或者说,他背后的星际军工系统,先声夺人!
...
夜幕低垂,招待所窗外的虫鸣取代了白日工厂的喧嚣。
龙阳军工厂为十四所专家们安排的招待所条件尚可,干净整洁,虽然比不上金陵所里的设施,但也体现了工厂在条件允许下的最大诚意。
此刻,招待所其中一间较大的房间内,烟雾再次弥漫开来,空气中混合着劣质香烟和略带潮湿的霉味,气氛却比下午在会议室时更加凝重和复杂。
高明伟、张建军、李真、孙慧四人围坐在一张旧木桌旁,桌上摊开着几张草图和记录本,搪瓷杯里的茶水已经凉透,谁也顾不上喝一口。
他们正在进行一场紧急的内部碰头会,消化着今天下午那场出乎意料的技术对接会带来的巨大信息量和心理冲击。
“都说说吧,怎么看今天这事?”高明伟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摘下眼镜,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目光扫过在座的三位同事。
“还能怎么看?邪门儿!太邪门儿了!”第一个按捺不住的是年轻气盛的李真。
他用力地将手中的铅笔拍在桌上,脸上依然残留着难以置信的表情,“那个姓姜的,他才多大?二十出头吧?一个学机械的大学生,就算他有点小聪明,改进了步枪,可他怎么可能懂那么多雷达结构的东西?还什么金属基复合材料?一体化精密成型?听都没听说过!简直是信口开河!”
他的语气中带着强烈的不服气和质疑,似乎想将下午感受到的那种被“外行”压制住的憋屈感发泄出来。
“小李,话不能这么说。”张建军,这位负责天线结构的工程师,眉头紧锁,语气却相对客观,“信口开河倒未必。你看他画的那个一体化基板的草图,思路非常清晰,直指我们传统桁架结构天线的痛点——重量大、精度控制难、装配复杂。如果……我是说如果,他说的那些材料和工艺真的能实现,那对我们整个天线设计来说,绝对是革命性的!你想想,一个轻质、高刚度、自带精密安装孔阵的基板,那能省多少事?雷达的整体性能,特别是波束指向精度和副瓣抑制,都能上一个大台阶!”
张建军越说越激动。
但随即,他又冷静下来,补充道:“当然,前提是……他说的这些是真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这个概念我好像在哪本国外期刊上模糊地看到过,但都是实验室阶段的东西,距离工程应用还远得很。至于那个什么一体化精密成型……那是个啥玩意儿。”
“对啊!”李真立刻找到了支撑点,“高工,张工,你们想想,咱们十四所,集中了全国多少顶尖的材料专家和工艺专家?我们自己都在为天线减重、提高结构精度绞尽脑汁,各种新材料、新工艺都试过,也没听说谁搞出了这种‘神器’啊!他一个地方军工厂的技术员,虽然挂了个副总师的名头,怎么可能凭空搞出来?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会不会是……他们从什么特殊渠道弄到的国外技术?”孙慧推了推眼镜,提出了一个可能性,“比如,那个姜晨不是刚从尼亚罗马回来吗?还带回了先进机床。会不会……”
“不可能!”
高明伟立刻否定了这个猜测,语气斩钉截铁,“尼亚罗马的工业水平,我们是清楚的,在电子和新材料领域,比我们强不了多少,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我们。他们自己都还在摸索,怎么可能拿出这么超前的技术?至于西方……他们的技术封锁有多严密,我们都清楚。这种可能改变军用雷达格局的关键材料和工艺技术,怎么可能轻易流出来,还落到一个地方军工厂手里?”
高明伟深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所以,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个姜晨,确实是个不世出的天才,或者他背后有我们不知道的高人指点,他们龙阳厂真的在秘密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只是由于保密原因,我们不知道而已。”
“另一种可能……”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有些玩味,“就是他在故弄玄虚,画了一个大饼,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龙阳厂在项目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甚至是……想从项目经费里多捞点好处,去支撑他们那些不切实际的‘预研’?”
这个猜测一出,李真立刻表示赞同:“我看第二种可能性更大!年轻人嘛,有点成绩就容易飘,想搞点大新闻,博取关注!咱们可不能被他忽悠了!”
张建军则有些犹豫:“但看他下午那笃定的样子,还有他提到那个改造后的AF-85坐标镗床……听起来又不像是完全没谱的事。至少,在精密加工能力上,他们可能真的有我们不了解的底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