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反炮兵雷达,研制完成!(1/2)
金陵的秋意渐浓,梧桐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带着收获的喜悦,也裹挟着一丝紧迫感。
当高明伟一行四人风尘仆仆地返回第十四研究所时,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与龙阳军工厂初步建立的合作关系,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足以颠覆他们原有认知的震撼和一份重新燃起的、夹杂着复杂情绪的希望。
他们离开龙阳时的心情,与来时已是天壤之别。
来时,是带着“国家队”的矜持和对“地方小厂”的些许轻视,准备进行一次以我为主、指导配合的技术交底;走时,却是揣着满腹的惊疑、敬佩,以及对那个年轻得不可思议的“姜副总师”深不可测的技术实力的敬畏。
李真,这位所里公认的年轻才俊,一路上几乎没怎么说话,只是反复摩挲着笔记本上潦草记录的LNA电路草图和几个关键参数,眼神中充满了以往从未有过的专注和……挫败感。
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姜晨在简陋实验室里,轻描淡写地展示那个“乞丐版”LNA样品时的情景,以及自己脱口而出的那句“真他娘的是个天才”。
这句话,不仅是对姜晨的评价,更是对自己以往骄傲的一种无声粉碎。
张建军则兴奋地与高明伟、孙慧低声讨论着“一体化天线基板”的可行性。
他们的兴奋并非空穴来风。
就在他们离开龙阳的前一天,姜晨在送他们去车站的路上,“恰好”从他的那个军绿色挎包里,拿出了一个小小的、用油纸包裹的东西。
“高工,您之前提到想要个材料样品看看,”姜晨的语气随意得像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这是我们最近试制出来的一小块,性能还不稳定,加工得也粗糙,您几位是专家,帮忙看看,提提意见。”
那是一块约莫巴掌大小、闪烁着特殊金属光泽的银灰色方块。
高明伟接过来时,第一个感觉就是——轻!
与其金属质感完全不相称的轻!
紧接着,他试图用手指按压,却发现其硬度惊人,指尖传来的只有冰冷坚硬的触感。
“这是……”高明伟的声音有些不确定。
张建军和李真也立刻围了上来,眼神发直。
他们伸出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掂量着这块神秘的金属块。
“铝基……碳化硅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初步样品。”姜晨报出了一个让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我们内部代号叫MC-S75。比强度很高,热膨胀系数低,理论上非常适合做精密结构件。”
MC-S75!
虽然代号陌生,但“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这个概念,他们这些顶尖研究所的专家,或多或少在国外文献中看到过!
那是世界前沿的新材料研究方向!
但谁也没想到,竟然能在龙阳军工厂,在一个年轻技术员的手中,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样品!
这块小小的金属方块,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彻底击碎了他们心中最后一丝疑虑!
也让他们对姜晨之前提出的“一体化天线基板”方案,从将信将疑,彻底转变为深信不疑和无限期待!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样品和更加复杂的心情,高明伟四人回到了十四所。
他们的汇报,在所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那块MC-S75样品摆在所领导和材料专家面前时,整个会议室都沸腾了。
无数的疑问、猜测、以及对龙阳厂和姜晨本人背景的深入调查迅速展开。
然而,无论外界如何猜测,十四所与龙阳厂的合作,却在一种全新的、更加平等甚至隐隐以龙阳厂(或者说姜晨)为主导的氛围中,高速运转起来。
接下来的三个月,成为了龙阳军工厂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成为了“前哨一号”反炮兵雷达项目从蓝图走向实物的关键攻坚期。
龙阳军工厂,这座原本以生产枪炮为主的工厂,仿佛被注入了全新的灵魂。
厂区内最显眼的变化,是06车间那台经过“魔改”的AF-85坐标镗床,几乎是连轴转地运作着。
在姜晨提供的(经过系统优化并“伪装”成自主设计的)图纸指导下,以及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小心翼翼的操作下,一块块形状复杂、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的雷达天线阵面结构件、波导馈源、精密安装支架等核心部件,奇迹般地被加工了出来。
其加工精度和效率,让前来考察和对接的十四所机械专家都叹为观止,连连称赞龙阳厂的“隐藏实力”。
与此同时,十四所方面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电子部件的研制。
高明伟等人带回的不仅仅是震撼和希望,更重要的,是姜晨那个“乞丐版”LNA样品所蕴含的设计思路!
李真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扑在了LNA的优化设计上。
他将姜晨的电路仔细研究、反复仿真,结合十四所自身的技术积累和测试条件,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虽然依旧受限于国产元器件的性能瓶颈,无法完全达到理想指标,但在借鉴了姜晨那巧妙的匹配网络和偏置点优化思路后,他们最终成功地将LNA的噪声系数稳定在了3.5dB左右!
这虽然仍未达到最初2dB以下的目标,但相比之前的毫无进展,已经是巨大的突破!
3.5dB的噪声系数,虽然会牺牲一部分极限探测距离,但至少能保证雷达在有效范围内具备基本的探测能力,足以应对当前前线最急迫的需求!
这个结果,让林浩副所长和整个十四所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而这一切,都源于姜晨那看似“无心插柳”的样品和“不成熟的见解”。
在这三个月里,姜晨俨然成为了整个“前哨一号”项目的灵魂人物和技术核心。
无论是龙阳厂在结构制造中遇到的装配难题、精度控制瓶颈,还是十四所在电子调试中碰到的匹配问题、干扰抑制困难,甚至是一些跨领域的、涉及机电耦合、系统集成的疑难杂症,所有人,包括高明伟这些资深专家,第一个想到的、下意识去咨询和求助的,都是姜晨。
一开始,十四所的专家们还试图保持“国家队”的矜持,遇到问题先内部讨论,实在解决不了才“屈尊”通过保密电话或电报向姜晨“交流看法”。
但他们很快发现,无论他们内部讨论多久、尝试多少方案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到了姜晨那里,往往只需要几句看似不经意的点拨,或者一个全新的、他们从未想过的角度,就能迎刃而解。
比如,在雷达基座旋转机构的振动抑制问题上,十四所的机械专家提出了多种复杂的减震方案,效果都不理想。
姜晨在了解情况后,却提出了一个基于“主动阻尼控制”的思路(当然,他用的是更符合时代的语言,比如“利用反馈信号调整驱动电机扭矩进行动态补偿”),并给出了具体的算法框架。
这个思路让十四所的专家们茅塞顿开,最终成功解决了困扰他们许久的振动问题。
又比如,在进行系统联调时,发现天线信号通过长电缆传输到信号处理器时,存在严重的信号衰减和失真。
十四所的专家们尝试了更换更好的电缆、增加中继放大器等方法,效果依然不佳。
姜晨在分析了现场情况后,却指出了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阻抗不匹配和接地回路设计不当,并给出了修改接地方式和设计特定阻抗匹配网络的建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