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姜师傅可真是他娘的天才(1/2)
高明伟一夜没怎么睡好。
昨夜那场内部碰头会带来的震动和焦虑,并没有随着新一天的到来而消散,反而像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在十四所四位专家的心头。
脑海里反复回荡着姜晨那自信笃定的声音,黑板上那颠覆性的草图,以及电话里林副所长那充满压力和无奈的指示。
一方面,是对姜晨提出的“一体化天线基板”方案既期待又不敢完全相信;另一方面,则是被己方LNA模块研制困境压得几乎喘不过气。
向龙阳厂方面,向那个年轻得过分的姜副总师,去请教LNA相关的问题?
说实话,高明伟内心深处对此几乎不抱任何希望。
这就像是让一个小学算术老师去指导大学教授解决微积分难题一样,听起来就荒谬。
雷达核心的低噪声放大器技术,那是微波电子领域最前沿的阵地之一,涉及到深奥的电磁场理论、半导体物理、以及极其精密的电路设计和制造工艺。
十四所集中了国内最顶尖的专家,动用了最好的设备,都啃不下这块硬骨头,指望一个主攻机械制造的工厂,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但是,林副所长的指示,与其说是命令,不如说是一种责任共担和信息共享的要求。
高明伟明白其中的深意。
这次“前哨一号”项目是军工联合,龙阳厂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不是可以随意使唤的下属单位。
遇到了足以影响整个项目进度的重大技术难题,理应向合作方坦诚布公地通报情况。
这既是基本的合作态度,也是一种责任分摊。
万一将来项目因为LNA问题而延期甚至失败,至少十四所尽到了告知义务,不能被指责为刻意隐瞒、耽误全局。
更何况,经历了昨天下午的“认知刷新”,高明伟也不敢再百分之百地否定任何可能性了。
那个姜晨,实在太不寻常。
万一……万一他真的有什么他们不知道的“奇遇”或者“偏方”呢?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在当前这种困境下,也值得去尝试一下。
抱着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高明伟召集了其他三人,简单通报了昨晚与林副所长的通话内容和指示。
“什么?还要去问他LNA的事?”李真第一个跳了起来,脸上写满了不情愿,“高工,这不是开玩笑嘛!我们自己都搞不定,去问一个外行?他能懂什么?到时候别给我们瞎指挥一通,添乱就不错了!”
“小李,注意态度!”高明伟皱眉打断了他,“这是林副所长的指示,也是我们作为合作方应尽的义务。我们不是去请教,是去通报情况,交流看法。明白吗?就算他不提任何有价值的建议,至少我们要把姿态做足,把情况说明白。”
张建军也劝道:“是啊,小李,别带着情绪。昨天姜副总师那个天线基板的想法,不也让我们很意外吗?或许……他在电子方面,也真有点我们不知道的门道呢?”他心里其实也觉得希望渺茫,但相比于完全绝望,总还愿意抓住一点点虚无缥缈的可能性。
孙慧则比较冷静:“我认为高工说得对。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信息透明和责任共担是很重要的。我们主动沟通,至少在程序上是正确的。”
最终,在“通报情况”、“交流看法”的名义下,李真虽然依旧满腹牢骚,但也只能不情不愿地接受了这个决定。
于是,在第二天的项目对接协调会上,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会议开始,高明伟先是按照林副所长的指示,郑重地向姜晨提出了请求:“姜副总师,关于您昨天提到的‘一体化天线基板’方案,我们回去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也向所里做了汇报。林副所长对此非常重视,认为这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创新方向!我们希望……如果贵厂方便的话,能否尽快提供一小块技术验证样品,让我们对材料性能和加工精度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他的语气十分客气,但实际上却并不对此抱有太高的期待。
对方十有八九会对这个要求打哈哈。
姜晨微笑着点头:“没问题。相关的材料试制和工艺验证正在进行中,样品出来后,我会第一时间通知各位。同时,我们那台升级后的AF-85,也随时欢迎各位专家去现场考察指导,它的加工能力,相信能够满足基板后续的精密加工需求。”
高伟明脸上不动声色,但内心却是“果然如此”。
但实际上,面对高明伟略带急切和期待的样品要求,姜晨心中早已了然,并且准备好了应对之策。
这本就在他的计划之中,适时地抛出一些超越时代的技术概念,再“恰到好处”地拿出一些实物证据,是建立自身技术权威、掌握项目主导权的关键一步。
就在高明伟话音刚落,请求样品的那一刻,姜晨的意识已经沉入了脑海深处,与星际军工系统无声地交流着。
“系统,目标确认:‘前哨一号’项目所需‘一体化轻质高强天线基板’材料样品。
兑换最小规格、足以用于初步性能验证的样品一份。”
【指令确认……检索匹配材料数据库……锁定:型号MC-S75(铝基碳化硅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军用初级)……样品规格:100x100x5……资源核算……所需兑换额度:龙国币叁佰圆整(¥300.00)……账户余额充足……确认兑换?】
“确认兑换!”
【兑换成功!物品已传送至宿主随身隐蔽储物空间,请注意查收。】
整个过程在姜晨的意识中不过瞬息之间完成。
他表面上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仿佛在认真考虑高明伟的请求,实则已经将那块闪烁着特殊金属光泽、轻盈却异常坚硬的方形样品,悄无声息地“接收”到了自己随身携带的那个看似普通的军绿色挎包的夹层里。
他完全可以利用系统,直接兑换出足够制造一台甚至几台反炮兵雷达所需的所有特殊材料,包括高性能的微波介质板、铁氧体材料、甚至核心的低噪声晶体管等等。
这次到账的五十万项目经费,在系统这里能发挥出远超现实购买力的巨大作用。
但是,姜晨深知,过度依赖系统进行实物兑换,无异于饮鸩止渴。
首先,这无法解决根本性的生产力问题。
系统兑换,只能解决样品或者小批量试制的需求。
而“前哨一号”雷达,最终的目标是装备部队,实现大规模量产。
如果核心材料始终依赖系统“变”出来,那龙国的国防工业就永远无法真正掌握这项技术,无法形成自主可控的生产能力。
这与姜晨想要提升整个国家军工实力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次,凭空拿出超越时代太多的材料,极易引起怀疑。
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材料科学(材料学)的突破,往往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长期的实验积累以及相关学科(如冶金、化工、物理等)的协同发展。
如果龙阳厂突然就能拿出连十四所都没听说过的先进复合材料,却没有任何相关的研究基础和配套产业支撑,这本身就不合常理,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甚至引来不必要的调查。
理论设计再先进,没有合格的材料支撑,终究是空中楼阁;而材料的突然出现,也需要合理的“出身”证明。
因此,姜晨早已打定主意,系统兑换只能作为应急、验证和“点醒”的手段。
长远来看,必须建立起龙国自己的先进材料研发和生产体系。
“正好,这次军区决定给我们划拨新地、建设分厂,提升为重点示范单位,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姜晨心中暗忖,“等新厂区规划建设时,我一定要提议,专门设立一个‘军工新材料研究室’或者‘特种材料科室’!把厂里对材料学感兴趣、有潜力的技术人员集中起来,再向上级申请一些专业人才和设备支持。”
“到时候,我只需要利用系统提供的知识,对他们的研究方向稍作指导,点拨一下关键的技术节点和配方思路,以他们现有的基础和钻研精神,结合一些‘启发性’的实验结果(比如这次兑换的样品),相信很快就能‘自主研发’出符合要求的材料。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材料来源的合理性问题,又能真正培养起我们自己的研发队伍,为未来的技术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想到这里,姜晨的嘴角不由微微上扬。
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能让龙国军工强大起来的正道!
眼看关于天线基板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高明伟深吸了一口气,开始切入今天真正的“重点”——那个让他们难以启齿的LNA难题。
他清了清嗓子,脸上露出一丝歉意和无奈的表情,语气也变得格外委婉和谦逊,与昨天初见时那种隐隐的优越感判若两人:“姜副总师,王厂长,陈参谋,有件事……说起来有些惭愧,但本着对项目负责、对前线负责的态度,我觉得有必要向各位坦诚沟通一下。”
王厂长和陈参谋立刻严肃起来,意识到可能有重要情况。
姜晨则不动声色,静待下文。
高明伟继续说道,声音低沉了几分:“是这样的,在‘前哨一号’雷达系统的核心部件研制中,我们十四所在低噪声放大器(LNA)模块的攻关上,遇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技术难题。”
他简单地解释了一下LNA在雷达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探测灵敏度的决定性影响,然后有些艰难地承认:“我们尝试了目前国内能找到的最好的高频晶体管,也优化了电路设计,但……其性能始终无法达到理想指标,特别是噪声系数偏高,这会严重影响雷达探测微弱目标的能力,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军区提出的探测距离要求……”
他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姜晨的反应,心中充满了歉意。
他甚至做好了准备,如果姜晨露出茫然或者不解的表情,他就立刻打住,转而强调十四所会全力攻关,不影响整体进度云云,把场面圆过去。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姜晨的表情自始至终都非常平静,眼神中甚至还带着一丝了然。
仿佛对他们遇到的难题并不感到意外。
姜晨对此丝毫不意外,如果凭借14所的能力能顺利攻克所有难题,那么反炮兵雷达早就应该被研发出来了才对。
“……目前,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项目推进的一个关键瓶颈。”高明伟硬着头皮说完了最后一句,然后带着一丝近乎祈求的目光看着姜晨,“当然,我们十四所一定会继续全力攻关,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今天把这个情况向各位通报,主要是……希望大家对项目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也……也算是集思广益吧,或许……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者建议?”
他说完这番话,感觉自己的脸颊都有些发烫。
让国内雷达技术的权威机构,向一个地方军工厂,一个学机械的年轻人,用近乎请教的口吻,去咨询核心电子技术的难题,这在十四所的历史上,恐怕还是头一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