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功勋加冕日,暗火初燃时(2/2)
这东西,威力到底有多大?
爆炸范围如何控制?
会不会造成过大的附带损伤?
安全性如何保证?
国际上对此类武器的态度如何?
一系列的问题,立刻涌上他的心头。
右手边的高世巍副司令员和将领们,同样陷入了沉默。
他们是军人,习惯了用枪炮说话,对于“云爆弹”这种听起来就威力无穷、甚至有点“邪门”的新式武器,本能地感到陌生和……
一丝不安。
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东西靠谱吗?好用吗?安全吗?会不会伤到自己人?能不能大规模装备?训练起来麻不麻烦?
一时间,这些身经百战的将领们,都没有轻易开口发表意见。
他们在等待,等待技术专家的判断,也在等待最高指挥官的态度。
反倒是冯远征教授身后的那些科研人员,率先骚动起来。
他们不像将领们考虑那么多战略和战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本能地从技术角度,开始分析和讨论这个新概念的可行性。
“单兵云爆弹?这个想法……太大胆了吧!”一位负责弹药研究的老工程师低声说道,眉头紧锁,“云爆原理我们知道,但要把它小型化到单兵携带的程度,还要保证可靠的弥散和引爆,这技术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是啊!”旁边一位负责化学工程的专家附和道,“关键是燃料!要找到一种能量密度高、易于雾化、与空气混合后爆炸威力大,而且还要相对安全稳定、易于储存的燃料配方,这本身就是世界级的难题!我们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还很薄弱。”
他们不是没听说过云爆弹的概念,只不过技术上确实存在诸多难题,同样,也没心思去研究这样的新奇玩意儿。
因为感觉用不到。
兔子缺钱,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军区拨款50w进行反炮兵雷达研制已经是极限。
哪有心思去搞什么云爆弹?
有这些闲钱,还不如多买几万发炮弹呢?
至少那玩意儿的震慑效果,在他们眼里,可比什么云爆弹大多了。
和鹰酱打仗让兔子意识到,没有什么是1000门火炮不能解决的。
如果有,那就2000门,3000门...
“当然了,弥散技术也是个大问题!”另一位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员补充道,“如何在不同的地形、气流、温度条件下,让燃料气溶胶快速、均匀地扩散到目标空间,形成浓度合适的爆炸云?扩散慢了、不均匀,威力就大打折扣;扩散快了,可能还没引爆就被吹散了。这个度的把握太难了!”
“还有二次引爆装置!”
“必须精确控制在燃料云形成最佳状态的瞬间引爆!引爆早了,燃料没散开;引爆晚了,云雾可能已经散失或者浓度变化。而且,这个引爆装置本身也要小型化、可靠、抗干扰,能经受住发射时的冲击……”
“安全性!安全性是最大的问题!燃料本身就是易燃易爆品,要装在单兵武器里,还要打出去……万一提前泄露、意外引爆,或者发射失败落在自己阵地附近……后果不堪设想!”
专家们你一言我一语,迅速指出了研制单兵云爆武器所面临的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
他们并非否定这个概念的价值,而是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对当前国内技术水平的了解,客观地评估了其实现的巨大难度。
听着专家们的讨论,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将领们的眉头皱得更深了,他们意识到,这个听起来很美的“攻坚利器”,距离真正能用,恐怕还有无比遥远的距离。
冯远征教授静静地听着下属们的讨论,没有插话。
这些技术难题,姜晨在向他汇报时,其实也或多或少地提到过,并且表示“有挑战,但并非不可逾越”。
但此刻听到自己的团队成员如此系统地罗列出来,他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项目的艰巨性。
但他仍然对姜晨抱有信心。
这个年轻人,似乎总能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最终,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主位上的冯振国首长身上。
冯振国首长沉默了良久。
他那锐利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将技术专家的担忧、军事将领的疑虑,都尽收眼底。
他知道,专家们提出的困难都是客观存在的。
研制单兵云爆武器,绝非易事,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最终可能一无所获。
但是……他又想起了姜晨描述的未来战场,想起了那些可能要用生命去填平“猫耳洞”的年轻士兵!
想起了前线对有效攻坚武器的迫切渴求!
两相权衡,利弊交织。
最终,冯振国缓缓开口,对这个项目的生死定下了结论:
“同志们,专家们提出的技术困难,确实存在,而且很大。研制单兵云爆武器,风险高,难度大,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坚定:“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有风险,就故步自封,就放弃探索!未来战争的形态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敌人也在不断进步。如果我们不能在武器装备上取得突破,不能为我们的战士提供最有效的杀敌手段,那我们就是对历史、对人民、对牺牲的烈士不负责任!”
他的目光投向冯远征:“远征同志!这个‘焚风之焰’的概念,虽然只是初步构想,但其针对性和潜在的巨大战术价值,不容忽视!我命令,由你牵头,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立刻成立一个专题小组,对单兵云爆武器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评估论证!”
“暂时不定性为正式的科研项目,先作为一项……高度保密的预先研究课题。”冯振国谨慎地措辞,“军区可以先期拨付一笔小额的专项经费(并未直接采纳姜晨的十万建议,而是先从可行性论证入手),用于理论计算、仿真模拟和关键技术的资料搜集。”
他看向龙阳军工厂的方向,“同时,要保持和姜晨同志的联系!我不管他是不是大学生,或者技术工,只要他的想法对打赢未来的战争有利,我们就要重视!要听取他的详细技术思路!要搞清楚他那‘半年拿出原型弹’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当然了,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也要尽可能地为他提供帮助。”
“这次评估论证,要快!要实事求是!”冯振国加重了语气,“一个月内,我要看到初步的评估报告!如果评估结论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哪怕只有三成把握,我们也要敢于尝试!也要上报,争取正式立项!”
“因为,”冯振国最后的声音斩钉截铁,回荡在会议室中,“我们等不起!前线的战士们,更等不起!”
命令下达,尘埃落定。
虽然没有立刻批准正式立项,但冯振国首长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高度重视,快速评估,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全力争取!
会议室里的气氛再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凝重依旧,但其中却注入了一股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对未来的急切期盼。
“焚风之焰”虽然还未正式燃烧,但它已经开始悄然积蓄着能量,等待着一个可能燎原的机会。
冯教授和首长同时抬头看向了龙阳军工厂方向。
那个充满了谜团的年轻人,他能否再次将看似不可能的构想,化为惊世骇俗的现实?
所有人都在期待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