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124章 代号“鹰眼”

第124章 代号“鹰眼”(1/2)

目录

送走心满意足,几乎是载歌载舞离开的伯拉阿使团,龙阳军工厂的会议室气氛却并未因此而轻松下来。

刚才还笑容满面,与外宾热情寒暄的冯振国,此刻脸上的笑容已经完全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罕见的凝重。

他背着手,在会议室里来回踱步。

姜晨和王厂长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不解和隐隐的担忧。

伯拉阿的订单堪称天文数字,这对于龙阳军工厂乃至整个军区的军工体系来说,都是一件天大的喜事,足以缓解不少经费上的燃眉之急。

按理说,冯司令员此刻应该是心情最为舒畅的时候,为何反而一脸严肃?

“司令员,是不是……使团那边还有什么变故?”王德贵厂长小心翼翼地开口问道,他最担心的就是这煮熟的鸭子飞了。

五个亿美金的订单,如果黄了,他估计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

冯振国停下脚步,摆了摆手,声音略显低沉:“王厂长,伯拉阿那边的事情,基本尘埃落定,合同细节让个国家而言确实是雪中送炭,能解决不少问题。但……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远比这五个亿美金要复杂得多,也重要得多。”

他将目光转向姜晨,眼神中带着几分审视,几分期许,还有一丝沉重。

“姜晨同志,你之前通过陈参谋,向军区提交的那份关于机载雷达项目的初步设想和经费申请,我已经看到了,并且军区党委和相关部门也进行了多次研究讨论。”

姜晨心中一凛,立刻站直了身体。

他知道,正戏来了。

之前向陈东升参谋提出的高性能机载火控雷达项目,才是他心中最为看重,也认为对国家空防力量提升最为关键的一环。

“是的,司令员。”姜晨沉声应道,“我认为,我们国家在机载雷达领域,已经到了必须奋起直追的时刻,并且具备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客观条件。”

冯振国点了点头,示意姜晨和王德贵坐下。

他自己也拉开一张椅子坐下,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组织着语言。

“你的报告,写得非常详细,数据翔实,论证也很有说服力。尤其是你提出的九十万龙国币的初期启动资金,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冯振国的语气听不出喜怒,“你知道,14所那边,为了攻克机载雷达,这些年零零总总投入了多少?光是能查到的账目,就不下五百万!结果呢?进展缓慢,拿出来的东西,离真正能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这么评价已经算是给14所的同志留了最后的面子。

什么进展缓慢,说的难听点,不就是在原地踏步吗?

但他也知道,雷达这玩意儿,比起陆军的那几条枪,可烧钱多了。

这事要是放在枪械项目上,总负责人高低得进去蹲几年。

王德贵厂长在一旁听得暗暗咋舌。

五百万龙国币,对于一个军工厂而言,也不是小数目了,竟然只是打了水漂。

可见这机载雷达的研制难度之大。

姜晨平静地说道:“司令员,我理解您的顾虑。传统的研发模式,确实需要大量的资金试错和积累。但我提出九十万的预算,并非信口开河,而是基于一些……我个人在雷达技术路径上的一些新思路和优化方案。我有信心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初期成本。”他自然不可能提及系统的存在,只能归功于自己的“新思路”。

冯振国深深地看了姜晨一眼,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

他知道,姜晨之前的“焚风”和“前哨”系列雷达,都是以远低于常规预算的投入,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果。

这个年轻人身上,似乎总能创造奇迹。

不过这些年龙国创造的奇迹也不少,多姜晨一个也不多。

“中央高层,对你提出的这个机载雷达项目,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冯振国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严肃,“可以说,这份报告,直接送到了几位核心首长的案头。他们认为,提升我们空军的独立作战能力,特别是超视距空战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听到这里,姜晨心中微微一喜,看来事情比他预想的要顺利。

然而,冯振国接下来的话,却让会议室内的气氛再次沉重起来。

“但是,”冯振国叹了口气,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重视归重视,现实的困难也是摆在眼前的。国家现在的经济状况,你们比我更清楚。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用钱。单是我们陆军,四百万部队嗷嗷待哺,军装、伙食、训练、老旧装备的维护更换,哪一样不需要钱?空军和海军就更不用说了,新飞机、新军舰,那都是吞金巨兽!每一分军费,都要掰成几瓣花。”

王德贵厂长深有感触地点点头:“是啊,司令员,我们厂里前段时间为了更新几台精密机床,申请报告打上去快半年了,结果一直没批下来。说是要优先保障一线作战部队的急需。还是后来姜晨...”

冯振国摆了摆手,继续说道:“所以,当你的报告和九十万的预算摆在一些同志面前时,引起的震动和……质疑,是可想而知的。有人说,这是异想天开,是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也有人担心,这是不是又一个无底洞,毕竟14所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

姜晨的心微微沉了一下,但他没有说话,静静地等待着冯振国的下文。

“不过,”冯振国的语气中终于透出一丝欣慰,“我和军区的几位主要领导,以及一些真正懂行的老专家,都力排众议,坚决支持这个项目。我们的理由很简单,陆军的装备固然重要,但未来战争的胜负,越来越取决于制空权的争夺。我们不能永远指望地面引导,不能永远让我们的飞行员在空中当‘睁眼瞎’,跟敌人拼刺刀!”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几分军人特有的激昂:“再怎么样,空军的装备研发也不能落后!否则,一旦战争来临,我们的飞行员就要用鲜血和生命去弥补装备上的差距!这个责任,谁也负不起!”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只有冯振国铿锵有力的话语在回荡。

姜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为了这个项目能够立项,冯司令员这些军方高层,一定顶住了巨大的压力。

要知道,龙国的军队也不是冯司令一个人说了算。

冯振国平复了一下情绪,继续说道:“考虑到这次是机载雷达,技术复杂,系统性强,单靠一个单位很难独立完成。因此,经过中央高层和军委的最终决定,这个项目将由我们军区牵头,联合航空工业部的松州(成)飞机制造厂,以及电子工业部的第十四研究所,共同进行相关项目的研发。”

“松州飞机制造厂?”王德贵厂长微微有些惊讶。

松州飞机制造厂,那可是国内与盛京(沈)飞机制造厂齐名的战斗机研发和生产重镇,主要负责歼击机的研制。

他们的旗舰产品,正是空军未来的希望——歼-7系列和正在预研的更新一代战机。

“是的。”冯振国点头,“机载雷达,最终是要装到飞机上的。没有飞机平台的配合,雷达研制出来也是空中楼阁。松州厂那边,会对我们的雷达项目提供必要的飞机平台改装、试飞支持,以及相关的技术协调。他们对于能获得一款高性能的国产机载雷达,也是望眼欲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