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176章 林浩来访,歼7D难产

第176章 林浩来访,歼7D难产(2/2)

目录

突然,车间的大门发出轻微的“咔哒”声,缓缓向内开启。

一个身材中等、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军装,但衣角却一丝不苟压平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他的头发梳得整齐,眼神中带着学者特有的严谨与专注。

姜晨抬起头,看到来人是林浩,脸上显露出一丝诧异。

这是三个月来,林浩第一次亲自来找自己。

还是在06车间。

上一次见面,姜晨记得还是在全军区进行的动员大会上,两人作为各自的代表,都在台上发过言。

自那以后,尽管工作上有联系,但林浩也没有亲自找过姜晨。

这次看来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林所长,稀客啊。”姜晨的声音带着一丝笑意,虽然有些疲惫,但表情还算镇定。

林浩闻言,脸上露出了罕见的激动之色,他快步走到姜晨面前,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姜总工程师,我们,不,是您的‘鹰眼项目’,JL-7A航空雷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姜晨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惊诧。

他知道,JL-7A雷达作为龙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航空雷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关乎新一代战斗机的“眼睛”,是真正实现“超视距作战”和“多目标打击”的关键。

项目研发周期漫长,技术门槛极高,尤其是在处理高增益天线、脉冲多普勒杂波抑制以及look-dow/shoot-dow(下视下射)能力方面,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能够被林浩亲自跑过来汇报“突破性进展”,那绝非小打小闹。

“哦?那恭喜林所长和14所的同志们了。”姜晨言语简洁,却充满了真诚。

他知道,虽然思路是自己提出的,但14所背后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

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科研攻关的难度系数被无限放大。

林浩却连忙摆手,脸上泛着激动的潮红,神色中充满了一种近乎狂热的敬意:“不不不,姜总工程师,您这简直就是对我们,更是对整个龙国航空工业的天才!这次的突破,都是多亏了您的帮助,才让我们整个项目组茅塞顿开,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可以说,如果没有您几个月前给的那几份……那几份图纸和修改建议,我们恐怕还要在这里摸索上一年半载,甚至更久!”

他说着,语气越来越郑重,也是在陈述一个无法反驳的事实。

当初,姜晨仅仅是根据林浩在动员大会上提及的JL-7A项目遇到的几个瓶颈,结合星际军工系统日志中储存的庞大的知识库,随手点出了几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改进方向。

这些方向涉及到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的调整、天线阵列布局的优化,以及对一些当时尚未成熟的复合材料应用前景的展望。

这些建议在当时看来,有些匪夷所思,甚至带着一点点“不合逻辑”的超前性。

然而,14所的科研人员本着姜晨在科研领域的威望和精准判断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这些“建议”融入了研发之中。

他们发现,那些原本死胡同般的技术障碍,竟像是被一道奇迹般的光芒瞬间照亮,迎刃而解!

特别是关于脉冲多普勒雷达在复杂杂波环境下的目标识别和追踪能力,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机载空间内实现高功率、小体积的同时满足全空域实时探测要求。

林浩清楚记得当初自己在率领团队面对这些问题时,一次次的失败和沮丧。

但姜晨提出的“微步扫描逻辑”和“自适应多波束形成技术”,彻底改变了他们对传统雷达波形生成和信号处理的认知,让整个项目的研究方向焕然一新,直接规避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经过过去三个月的验证和调试,林浩他们赫然发现,JL-7A雷达的各项性能指标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其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增加了30%以上,特别是下视下射模式下,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距外精确引导水平。

同时,其能够跟踪并同时锁定多个空中目标的能力也大幅提升,从最初的3个增加到了8个甚至更多。

更为关键的是,雷达的电子对抗(ECCM)能力有了显著增强,在强电子干扰环境下仍能保持有效工作,大大提升了战机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率。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姜晨那几页看似随意勾画的草图和寥寥数语的点拨。

姜晨只是摆了摆手,示意林浩不必如此客套,甚至过分的吹捧。

他心里清楚,如果不是“星际军工系统日志”里,有着超越这个时代至少数十年的技术细节和发展趋势预测,他根本不可能给出那样的“点拨”。

那些知识如同浩瀚的星尘,散落在他脑海中,随取随用,足以改变世界的军工格局。

对于他而言,这只是从数据流中截取了一段适合当前科技水平的“前瞻性信息”罢了。

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林浩。

林浩匆匆而来,语气如此急切,显然不只是为了来报喜。

如果只是汇报进度,林浩大可以在电话里和自己说。

而不是亲自跑到06车间。

果然,林浩脸上的兴奋劲头并未完全消退,很快,另一层焦虑和沉重便浮了上来。

“姜总工程师,还有一个情况……”林浩的声音低沉了几分,眼神中带上了一丝担忧,“松州飞机制造厂那边,遇到大困难了。”

听到这个名字,姜晨的眉毛微微一挑。

松州飞机制造厂,是龙国目前唯一的,能够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总装厂。

他们的困难,绝不是小事。

它可能意味着新机型的量产瓶颈,也可能是现有飞机改进的重大阻碍。

“什么困难?”姜晨问道,眼中充满了探究的意味。

他知道,林浩既然亲自跑这一趟,那这个问题多半也和他的专业领域,甚至和他们14所的研发任务有着密切的关系。

毕竟,刚刚提到的JL-7A雷达的突破,最终也需要整合到飞机上才能发挥作用。

林浩深吸一口气,脸上尽显疲惫与无奈:“关于……关于我们现役主力战斗机歼-7的升级改造,在整合我们14所新研发的JL-7A航空雷达时,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困难。”

“前段时间,我们尝试在新改装的歼-7D型号上进行首次雷达系统的集成测试与飞行试验,但却发现,仅仅是雷达仓位的结构强度,就无法完全承载JL-7A雷达在高速机动和高G过载下产生的震动与负荷,更别提雷达工作时对机载电源系统巨大的能量需求,现有电源也无法有效稳定地供给新雷达功率,从而导致雷达工作不稳定。”

“无论我们如何修改前部机身结构,调整雷达支架,或是进行复杂的减重和重心调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飞行稳定性问题。而改动现有型号的电源系统,又涉及到大量的复杂电路重构,以及能否有效利用现有发电机功率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两周了,严重拖慢了歼-7战机整体升级进度的步伐。”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歼-7作为龙国空军的骨干力量,其升级改造至关重要。

JL-7A雷达的性能飞跃,使得歼-7D拥有了质变的潜力,虽然只是一款二代机,但却在一定条件下与第三代战斗机一较高下。

然而,一个看起来简单的集成问题——如何在老旧但仍在服役的机体上,完美适配并稳定运行一款跨时代的精密设备——却成为了拦路虎。

老旧的机身结构难以承受高性能雷达带来的新增应力与震动,而其有限的电源系统也难以满足雷DA在峰值状态下的巨大功率需求。

这个问题不解决,JL-7A雷达的领先优势就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歼-7D的升级计划也将陷入停滞。

“所以……”姜晨已经明白了林浩此行的真正目的。

14所主管雷达和电子技术,松州那边是飞机制造厂,虽然有合作,但这种涉及机身结构、动力系统与集成工程的问题,通常不直接归14所负责。

林浩之所以来找他,显然是因为他曾经在多个项目中展现出的,那种跨领域解决问题的惊人能力。

他那份总能从匪夷所思的角度找到解决方案的洞察力,让他在军工系统内部赢得了一个“奇才”的称号。

林浩苦笑一声,眼神中带着一丝希冀:“是的,姜总工程师。我们知道您在这方面并非专长,但这实在是我们黔驴技穷了。松州方面请求军委,点名希望您,能否抽出时间,哪怕只是去现场实地看一下,提供一些您的……您独特的思路。”

他没有再用“天才”这样的形容词,只是用了“独特”二字,却显得更加郑重。

因为在很多工程难题面前,姜晨那种超脱于传统理论框架的思维方式,才是最让人惊叹的。

他能够从看似简单的材料,组合出意想不到的结构强度;他能够以超越时代的眼光,规划出颠覆性的系统集成。

姜晨静默片刻。

松州飞机制造厂的问题,本质上也是他的问题。

“鹰眼”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让歼7战斗机能拥有一款新的雷达。

如果雷达仅仅只是能在地面使用而无法在空战中使用,那和之前的地面雷达又有什么差别。

他深知航空工业的重要性,而且这其中可能也存在着一些新的技术瓶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他看着林浩焦急而期待的眼神,知道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龙国的空军力量就无法实现关键性的提升,歼-7机队的生命周期也将受到严重限制。

“把松州那边关于‘歼-7D’的最新设计图纸、改装方案、所有雷达集成测试数据,以及涉及到的结构力学和电源负载分析报告,整理一份过来给我。”姜晨没有直接答应林浩立刻前往,而是平静地说道。

林浩惊喜地瞪大了眼睛,连连点头,谈话间俨然把姜晨当成了自己的上级。

“好好好!我立刻去协调!争取今天之内,将所有资料送到您手上!”

说完,林浩来不及再多说什么,转身匆匆离开了实验室,仿佛连走路都在带风,生怕姜晨反悔。

得到姜晨的承诺,对他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霖般的巨大希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