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185章 姜厂长高见

第185章 姜厂长高见(2/2)

目录

姜晨的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从这一刻开始了。

李教授叹了口气,指了指一台熔炼炉:“姜厂长,这些设备……确实有些勉强。就拿这台熔炼炉来说,它的温度控制系统太原始了,要达到您说的‘高纯度高温合金’的熔炼要求,恐怕很难。炉体材料也老化了,长期在高温下工作,容易析出杂质,影响材料纯度。”他说着,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苦涩。

这几乎是所有材料研究者共同的痛点。

姜晨朝着李教授点了点头,没有立刻回答。

他随即走到那台熔炼炉前,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冰冷的炉体外壳。

在旁人看来,他仿佛在仔细观察设备的每一处细节,眉头也渐渐拧成了一个疙瘩,眼神深邃,似乎在进行着极其复杂的思考。

他时而俯身查看控制面板上的老式指针,时而用手敲敲炉壁,像是在感受设备的“脉搏”。

他甚至用手揉了揉太阳穴,表现出一种思虑过度的疲惫感。

“这毛头大学生好像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啊。”不知道谁嘀咕了一声,声音虽小,但在这安静的实验室内仍然传进了众人的耳中。

姜晨没有理会。

然而,在他的意识深处,星际军工系统日志早已启动。

他用系统对炉体结构、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等进行了快速扫描和评估。

系统立刻在姜晨脑海中显示出这台炉子的详细参数、磨损程度、当前性能极限以及可以进行改造的潜力。

同时,SHTC-1型超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对熔炼炉的各项指标要求,也清晰地浮现在他眼前,与这台老旧设备当前的性能形成了鲜明对比。

系统的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倾泻而下,庞大的信息量瞬间填满了姜晨的脑海。

他看到了熔炼炉内部温度场的细微不均,看到了加热元件在长期使用后的功率衰减,看到了温度传感器在高温下的漂移误差,甚至看到了炉体材料中微观层面的杂质分布和析出趋势。

系统还精准地模拟出了这些缺陷对SHTC-1材料制备纯度和晶体结构的影响,以及改造后能够达到的最佳性能。

这些信息如同X光般穿透了设备的表象,直达核心。

姜晨的大脑在飞速处理着这些数据,将它们与SHTC-1的制备要求进行匹配,并迅速生成了数套改造方案,每一套都有详细的步骤、所需的材料和预期的效果。

姜晨的脸突然变得难看起来。

在场的专家们看着姜晨的这番表情,眼神中流露出各种复杂的情绪。

李明德教授和张教授虽然尊重姜晨,但看到他如此“为难”,心中也难免升起一丝“果然如此”的念头。、

他们深知这些设备的底细,知道要让它们满足尖端材料的制备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姜晨此刻的表现,在他们看来,正是年轻人在面对巨大难题时的正常反应——困惑、迟疑、甚至有些束手无策。

赵刚此刻更是按捺不住了。

他本就对姜晨的领导地位心存不满,认为姜晨是“外行领导内行”。

他毕业于国内顶尖学府,在材料力学和高分子合成方面颇有建树,自视甚高。

而眼前这个姜晨看起来才大?

不过二十出头的样子吧。

比自己的师弟都小了一轮。

凭什么来当自己甚至老师的领导?

就凭他和冯教授很熟吗?

他已经将冯教授当成了姜晨身后的靠山。

看到姜晨这副“冥思苦想”的模样,他觉得这是姜晨黔驴技穷的表现,更是他站出来“拨乱反正”的机会。

他清了清嗓子,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和不耐。

“姜厂长,这设备的情况,我们这些老家伙都看了好几天了,也讨论了无数次。”赵刚双手抱胸,直言不讳地说道,声音虽然不大,但足以让在场所有人都听清,“这些炉子、机床,都是几十年的老物件了,潜力早就挖尽了!温度控制精度差,真空度不够,加工跳动大,这些都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修修补补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他顿了顿,语气突然变得有些尖锐,直接指向了姜晨的专业领域:“姜厂长,您是搞雷达、搞机械的,可能对我们材料学这块不太了解。材料制备,尤其是高纯度、高性能的材料,对环境和设备的精度要求是极其严苛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些设备,根本无法满足我们进行尖端材料研究的需求。”

“您就算想破了脑袋,也变不出新的设备来吧?难道您还能凭空变出几台国外最先进的熔炼炉和烧结炉不成?”

“当然了,姜厂长要是有什么解决方案,也可以给我们这群老家伙上上课。”

“我们也正好听听姜厂长的高见。”

赵刚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姜晨“外行”身份的质疑,以及对现实困境的强调。

他甚至带着赤裸裸的挑衅,希望姜晨能知难而退。

赵刚的话,虽然有些冲,但却说出了在场大部分专家们的心声。

因此对于赵刚的出言不逊,顶撞了他们名义上的上司,他们并未出言阻止。

而是都都默默地看向姜晨,等待着他的回应。

因为他们也想看看,这个被上面捧上天的“天才”,在面对真正的材料科学难题时,究竟能拿出什么办法。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