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193章 军民两用,以军带民

第193章 军民两用,以军带民(2/2)

目录

此时高铁尚未普及,飞机是远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

大型客机穿梭于各大城市之间,载客量巨大,速度快,舒适性高。

而大型运输机,则在军事投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运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七十年代的龙国,民用航空业的落后,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一大瓶颈。

客运能力不足,货运更是依赖铁路和公路。

如果能提前研发一款民用的大型运输机,无论是载客还是运输,都能相当给力,这将极大地促进龙国的经济发展,缩短地域间的距离,甚至在未来的军事行动中,提供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

“不仅要考虑军用航空的未来,也要考虑民用航空的未来。”姜晨在心中默念。

他将目光投向了脑海中的《星际军工系统日志》。

“系统,调出大型民用运输机/客机项目模块。”

系统日志的界面瞬间切换,无数光影数据流淌而过,各种未来概念的运输机和客机模型在他眼前闪烁。

“宿主,请选择具体研发方向:高亚音速大型客机、战略运输机、多用途模块化运输平台……”

姜晨的眼神变得凝重起来。

他知道,这将是另一个宏伟而艰巨的任务。

但有了SHTC-1的突破,以及凤凰新材那批被彻底激活的科研团队,他有信心,能够将这些未来的设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他要让龙国的飞机,不仅仅能在白天翱翔,更能在黑夜中自由穿梭;不仅仅能在国土上空巡逻,更能将龙国的力量投送到任何需要的地方;不仅仅能承载战士的使命,更能承载人民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

军车在松州机场的跑道旁停下,巨大的停机坪在夜色中显得空旷而寂寥。

姜晨下了车,抬头望向那片深邃的夜空,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战机和客机,正划破长空,留下属于龙国的辉煌航迹。

姜晨的思绪在夜色中飞驰,他知道,要实现这些宏伟目标,需要克服的困难将是天文数字。

首先是大型民用运输机的技术挑战。

气动设计方面,需要研发高展弦比的机翼,以提高升阻比,降低巡航阻力,从而增加航程和燃油效率。

同时,需要攻克超临界翼型技术。

超临界翼型是一种特殊设计的机翼剖面,其上表面在亚音速飞行时能使气流局部达到超音速,同时延迟激波的形成和强度,从而有效降低跨音速阻力,提高巡航速度和效率。

这需要大量的风洞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CFD)分析,而这些在七十年代的龙国都处于起步阶段。

发动机方面,大型运输机需要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涡扇发动机相比涡喷发动机,通过增加涵道比(即通过风扇的空气流量与进入核心机的空气流量之比),可以大幅提高燃油效率和推力,降低噪音。

然而,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发涉及风扇、压气机、燃烧室、涡轮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材料技术,特别是高温合金、单晶叶片等关键材料,以及复杂的控制系统。

这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技术积累。

大型运输机需大量高强度铝合金、钛合金及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因高比强度和比刚度可显著减重,提升载荷和航程。但其制造工艺复杂(铺层、固化、无损检测),对设备和技术要求高。

七十年代龙国复合材料应用有限。

而全天候飞行需先进航电。

包括惯性导航系统(INS,自主定位)、无线电导航(VOR/DME,提供方位距离)、气象雷达(规避恶劣天气)、自动驾驶仪(提高精度安全性)及先进通信。这些系统研发和集成依赖强大电子工业和软件能力。

而且大型运输机制造要求高。

需超大型装配厂房、高精度数控机床、自动化铆接设备及严格质控。机身蒙皮整体成型、大型构件精密加工、百万铆钉精确安装,均是巨大挑战。

七十年代龙国在此领域与航空强国差距明显。

姜晨在脑海中快速梳理着这些挑战,他知道,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动员全国的科技力量和工业基础。

他再次看向系统日志,在“多用途模块化运输平台”的选项上停留了片刻。

这个选项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兼顾军用和民用需求,初期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通过军用订单带动技术成熟,再逐步向民用市场拓展。

这种“军民两用,以军带民”的模式,在龙国目前的国情下,无疑是最现实、最有效的路径。

“系统,选择‘多用途模块化运输平台’,显示其基础研发蓝图和关键技术路径。”姜晨在心中下达指令。

界面再次刷新,一个庞大的项目树呈现在姜晨眼前,密密麻麻的技术节点和研发路径,如同一个巨大的迷宫。

【多用途模块化运输平台-‘鲲鹏’计划(初步)】

项目概述:研发一款具备大载荷、长航程、全天候运行能力的大型运输机平台,可快速转换为客机或特种任务平台。

核心技术路径:高效气动布局设计:高展弦比平直翼/后掠翼、超临界翼型、高升力装置(多缝襟翼、前缘缝翼)。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技术:核心机设计、高压压气机、低污染燃烧室、高温涡轮叶片(SHTC-1应用)、降噪技术。

先进结构与材料应用:高强度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碳纤维、玻璃纤维)在机身、机翼、尾翼的应用,SHTC-1在热负荷区域的应用。

全天候/夜间飞行航电系统:惯性导航系统(INS)、全球定位系统(未来兼容)、气象雷达、数字式自动驾驶仪、综合显示系统。

高可靠性起落架系统:适应复杂跑道条件,高承载能力。

模块化货舱/客舱设计:快速转换能力,标准化货运托盘系统。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在初期阶段的引入(尽管此时龙国基础薄弱)。

预计研发周期:10-15年(正常投入下)。

总研发资金估算:巨额,需国家层面战略投入。

蓝图与核心技术包兑换:5亿龙国币(基础架构与核心技术概念)。

姜晨看着那高达5亿龙国币的蓝图兑换价格,以及10-15年的研发周期,心中虽然早有准备,但依然感到一阵沉重。

这笔钱,即便对于整个龙国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需要国家下定决心,举全国之力才能实现。

然而,他并没有退缩。

“鲲鹏”计划,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宏伟的寓意。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项目,更是一个国家战略的体现。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提供技术,更是要找到合适的人,建立合适的机制,推动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升级。

SHTC-1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它证明了凤凰新材的潜力,也证明了龙国科研人员在正确引导下的爆发力。

他要利用这次松州之行,不仅仅是解决歼-7D的问题,更是要将“鲲鹏”计划的种子,播撒到龙国航空工业的核心地带。

军车最终在松州飞机制造厂的招待所前停下。

林浩急匆匆地跳下车,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老陈厂长,分享SHTC-1的喜讯。

姜晨则站在车旁,抬头仰望夜空。

松州机场的跑道灯光在远处勾勒出一条笔直的线条,仿佛通向无限的远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