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268章 名为“机会”的诱饵

第268章 名为“机会”的诱饵(2/2)

目录

而保卫科那栋独立的小二楼,也成了厂区的“禁地”。

平日里,大家宁可绕远路,也绝不从那栋楼门口经过。

生怕被“阎王刘”那双看谁都像是间谍的眼睛给盯上。

现在,“阎王刘”亲自点名让他过去。

王爱国的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出事了!

是不是自己前两天和那个鹰酱女留学生接触的事情,被他知道了?

他记得自己明明是按规定,向科里做了报备的。

但转念一想,报备是一回事,“阎王刘”怎么想又是另一回事。

在他眼里,和外国人接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

王爱国越想越怕,冷汗顺着鬓角就流了下来。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既害怕,又想要,而当真正得到之后又会后悔。

王爱国现在就很是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贪图那点虚荣心,和一个来历不明的外国人搭话。

他怀着一种奔赴刑场般的心情,磨磨蹭蹭地走到了那栋气氛肃杀的小二楼前。

他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那扇仿佛有千斤重的、保卫科长办公室的门。

保卫科长办公室里,老刘正坐在那张巨大的、擦得一尘不染的办公桌后,表情严肃地看着一份文件。

他没有抬头,办公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墙上挂钟秒针走动的“滴答”声,那声音每响一下,都像是敲在王爱国的心上。

看到王爱国进来,老刘只是用下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坐。”

“刘科长,您找我?”王爱国小心翼翼地问道。

“嗯。”老刘从一堆文件中,抽出了一张由厂长姜晨亲笔签发的紧急物料申请单,推到了王爱国面前。

“这是姜厂长刚刚特批的紧急任务,你看一下。”

王爱国拿起申请单,只看了一眼,瞳孔就猛地一缩。

申请单上,赫然写着他刚刚从艾米丽口中听到的那个名字——鹰酱模拟器件公司,AD574系列,12位高精度模数转换芯片。

需求数量:二十片。

备注:十万火急,“盘石”项目核心组件,务必在一周内解决!

落款处,是姜晨那龙飞凤舞的签名。

“刘科长,这个……这个东西,别说一周了,就是一年也搞不到啊!”王爱国立刻叫苦不迭,“这在巴统的禁运清单上,是最高级别的!咱们根本没有正规渠道!”

“我不管这些。”老刘抬起头,用一种审视的目光看着他,“这是姜厂长亲自下的死命令。他说了,没有这个芯片,他的新项目就要停摆。王爱国,厂长知道你平时路子野,办法多,点名让你来负责这件事。”

老刘的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几分。

“厂长的原话是,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个东西搞回来!钱不是问题,厂里特批一百万的专项资金给你。只要能办成,他亲自在全厂的年终总结大会上,为你请功!”

王爱国拿着那张薄薄的申请单,走出保卫科办公室时,感觉自己的脚步都有些发飘,仿佛踩在云端。

他脑子里一片混乱。

是巧合吗?

还是……天意?

那个鹰酱女留学生,简直就像是上天派来帮助他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天使!

他心中最后一丝疑虑和警惕,在“厂长点名”、“百万专项资金”和“全厂大会请功”这三重巨大的诱惑面前烟消云散。

他立刻决定,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办成这件足以让他在凤凰厂名声大噪的头等大事。

在工厂的另一端,那间被列为最高保密等级的“盘石”项目实验室里,姜晨本人甚至对外界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

除了...签字的人的确是他。

因为那玩意儿他是真的需要。

他的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了一片由无数复杂图纸和数据构成的、浩瀚的知识海洋之中。

那套价值八千五百万系统积分的【GCA-6300DSW型步进式光刻机全套设计图纸及工艺手册】,已经完全在他的脑海中展开。

这是一个完整的、自成体系的工业奇迹。

它包含了超过十万张独立的零件设计图,从每一个螺丝的尺寸公差,到核心的准分子激光器、能量控制器、高精度工件台的内部结构,都清晰无比。

更宝贵的,是那份厚得像百科全书一样的工艺手册。

上面详细记录了从光学镜片的研磨与镀膜,到精密机械的组装与校准,再到控制软件的编写与调试,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参数,都给出了最优解。

姜晨就像一个饥渴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这些超越时代的知识。

他的身边,围着的是凤凰厂最顶尖的技术骨干。

总工程师老王厂长、李学敏,还有几个从兄弟单位请来的光学和精密机械专家。

他们看着姜晨在一块巨大的绘图板上,行云流水般地画出一个又一个他们前所未闻的复杂结构,听着他嘴里不断冒出的“浸没式光刻”、“双工件台”、“激光干涉仪”等陌生名词,感觉自己就像是一群刚刚踏入大学课堂的小学生。

不过现在的他们早已对神通广大的姜厂长习以为常了。

“……所以,要实现纳米级的定位精度,传统的滚珠丝杠传动是绝对不行的。”姜晨一边画着,一边解释道,“我们必须采用磁悬浮和直线电机驱动,配合激光干涉仪进行实时位置反馈和校正。工件台的移动,不能有任何物理接触,它必须像幽灵一样,悬浮在空中。”

“悬浮在空中?”一位机械专家听得目瞪口呆,“姜厂长,这……这怎么可能?几十公斤重的工件台,怎么可能悬浮?”

“通过电磁力。”姜晨在图纸上画出了复杂的电磁线圈布局,“只要我们能精确地控制每一个线圈的电流和磁场强度,就能产生稳定可控的、足以抵消重力的悬浮力。当然,这需要一套极其复杂的控制算法和强大的运算能力来支撑。”

他转头看向李学敏:“李工,镜头的材料,不能再用传统的光学玻璃了。我们需要氟化钙晶体,而且纯度和均匀度要求极高。这方面,可能需要你组织一个化学攻关小组,从原料提纯开始搞起。”

“没问题,厂长!”李学敏有些兴奋,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的领域。

姜晨又看向此次项目的总工程师老王厂长:“王总工,整机的装配环境,必须达到百级,甚至十级的超净标准。我们需要重新改造一间厂房,建立一套全新的空气过滤和循环系统。任何一粒微尘,都可能毁掉我们上亿的投资。”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姜晨描绘的这个庞大而又精密的工业体系所震撼。

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制造一枚小小的芯片,背后竟然需要如此恐怖的技术支撑。

但没有人退缩。

他们的眼中,燃烧着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被点燃的激情和使命感。

他们知道,他们正在参与的,不再是简单地仿制或改进某一件武器。

他们是在为这个国家,从零开始,奠定未来整个信息产业的基石。

而姜晨,就是这块“盘石”的奠基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