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九真一假(2/2)
一个化学专家,去设计导弹?
你他妈在逗我呢?
“你别不信啊!”王爱国看出了她的疑惑,立刻解释道,“这才是人家高明的地方!你想想,现代武器,最关键的是什么?不就是材料和燃料吗?导弹的壳子用什么材料,才能又轻又结实?发动机里的燃料用什么配方,才能推力更大、飞得更远?这些,不都是化学的范畴吗?”
他拍了拍自己的胸脯,说得头头是道,仿佛自己也是个专家。
“就说那个‘霹-8’,为什么那么厉害?厂里传言,就是因为姜厂长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高能混合燃料,能量比现在最好的固体燃料高出好几倍!所以才能飞那么远,把‘幻影’打得找不着北!”
“而且,”王爱国为了增加自己话语的可信度,又补充了一个细节,“我们姜厂长,平时根本就不在总装车间待着。他性格有点……怎么说呢,孤僻,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他有自己的一个独立实验室,在厂区后山那边,一个很偏僻的地方。那里原来是个化学品仓库,后来专门给他改成了材料实验室。他一天到晚,就带着那几个新来的,在里面捣鼓那些瓶瓶罐罐。我们厂里的人,没他的允许,谁都不敢靠近那里。”
九分真,一分假。
姜晨的全名是真的,年龄是真的,主导了“霹-8”项目是真的,性格有些“独”也是真的。
但最关键的专业背景和工作地点...是老张来的时候告诉他的。
这份情报,听起来是如此的合情合理,甚至连CIA自己技术部门关于“高能混合燃料”的猜测,都得到了“印证”。
艾米丽和在远处监听的哈里森,在这一刻,对这份情报的真实性,再无任何怀疑。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那把可以解开所有谜团的钥匙。
凤凰军工厂,姜晨的办公室。
他刚刚结束了与“盘石”项目组长达三个小时的技术研讨会,感觉大脑有些疲惫。
他端起桌上早已凉透的咖啡,喝了一大口,然后拿起了那部保密电话。
电话很快就接通了,那头传来了沪上造船厂总工程师秦海东那熟悉的大嗓门。
“喂?是姜厂长吗?哈哈哈,我正想找你呢!你们厂的那个导弹,可真是给我们海军长脸啊!我们这边都传疯了!”
“秦总工,您就别拿我开玩笑了。”姜晨笑了笑,“我打电话过来,是想跟您聊聊‘龙腾’级的事情。”
“哦?有什么新想法了?”秦海东的语气立刻变得专注起来。
“是的。”姜晨看着自己面前的一份技术资料,那是他刚刚从系统里兑换出来的,“关于那个有源相控阵雷达,我有一个新的、可能有些大胆的想法。我们之前讨论的,都是基于传统的砷化镓半导体材料,来制造T/R组件。但这种材料的功率密度和耐高温性能,都有一个上限,这会限制我们雷达的最终性能。”
“那你的意思是?”秦海东追问道。
“我最近在研究一种新的半导体材料,叫‘氮化镓’。”姜晨缓缓地说道,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它的禁带宽度更大,电子饱和速率更高,理论上,用它制造出来的T/-R组件,功率密度可以达到砷化镓的十倍以上,而且能在更高的温度下稳定工作。这意味着,我们的雷达,可以做得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但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却能提升一个数量级。”
电话那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秦海东显然被“氮化镓”这个闻所未闻的名词,和它那恐怖的性能参数给震惊了。
“小姜……你说的这个……氮化镓,是真实存在的材料吗?”秦海东的声音有些干涩。
“是的。”姜晨肯定地回答,“不过,它的制备工艺非常复杂,目前还处于理论和实验室阶段。但我认为,这才是我们下一代雷达,真正应该追求的方向。我希望,我们两个厂,可以成立一个联合攻关小组,从最基础的材料学研究开始,把这个东西给搞出来。”
“好!太好了!”秦海东激动地说道,“我马上向刘华青同志汇报!小姜,你又一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啊!”
挂断电话,姜晨揉了揉眉心。
他知道,自己又给自己,也给这个国家的军工体系,挖了一个巨大的“坑”。
但这个坑,是必须挖,也必须填的。
他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那片熟悉的、属于凤凰厂的天空,眼神变得深邃起来。
这个所谓的“联合攻关小组”,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幌子。
他太清楚这个国家当前的工业基础和科研水平了。
让沪上造船厂或者国内任何一家研究所,从零开始去独立攻关“氮化镓”这种天顶星科技,结果只有一个——他们会在耗费了无数宝贵的资金、人力和时间之后,最终得出一份充满遗憾的、写着“技术难度过大,建议暂缓”的结题报告。
这不是科研人员们不够努力,也不是国家不够支持。这是时代的局限,是基础科学和工业体系整体落后所带来的、无法逾越的鸿沟。
就像你不能要求一个连四则运算都没学明白的小学生,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一样。
姜晨知道,最终,能够将“氮化镓”真正捧到现实世界里来的,只可能有一个地方——那就是他的“凤凰新材”。
因为只有他,拥有那个逆天的“星际军工系统日志”。
只有他,能用系统积分,直接兑换出那套完整的、跨越了数十年技术代差的【氮化镓半导体全套制备工艺】。
那为什么还要“挖坑”?
为什么还要拉上沪上造船厂,搞这个所谓的“联合攻关”?
因为姜晨要的,从来不仅仅是一块小小的、先进的氮化镓晶圆。
他要的,是为这个国家,培养出一整支能够理解、消化、并最终独立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的人才梯队。
他要的,是让秦海东、王淑芬这些最顶尖的舰船设计师,从现在开始,就用未来的眼光去思考问题。
让他们在设计“龙腾”级的时候,脑子里想的不再是“我们现在有什么,所以只能造什么”,而是“我们未来需要什么,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拥有什么”。
他要的,是利用这个“联合攻关”的平台,将“氮化镓”这个概念,像一颗火种,提前数十年,播撒到这个国家最顶尖的科研人员心中。
让他们开始接触、开始学习、开始思考。
当未来某一天,他通过“凤凰新材”,将那块凝聚了未来科技的氮化镓晶圆,“艰难地”研发出来,并“无私地”献给国家时,迎接它的,将不再是一群茫然无措、甚至充满怀疑的眼神。
迎接它的,将是一群早已为此准备了数年、充满了渴望和理解的、国内最顶尖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他们能够立刻明白这块材料的伟大价值,能够立刻将其应用到“龙腾”级的雷达上,应用到新一代的战斗机上,应用到所有需要它的、最关键的国防领域中去。
这,才是姜晨真正的目的。
他要做的,不是扮演一个从天而降的“神明”,直接赐予凡人无法理解的神器。
这个“坑”,挖的是技术上的鸿沟,填的,却是整个国家在未来数十年里,追赶世界脚步的时间。
姜晨拿起了笔,开始为“凤凰新材”的下一个五年计划,起草一份全新的、关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宏伟的蓝图。
但他却完全不知道,他刚才在电话里提到的、关于“氮化镓”这种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构想,恰好与几百公里之外,CIA特工刚刚获取到的、关于他是一个“顶尖材料学专家”的假情报,形成了一个诡异的、致命的“巧合”。
这个“巧合”,将彻底打消CIA心中最后一丝疑虑,让他们对自己手中的“真相”,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