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294章 最后的疯狂

第294章 最后的疯狂(2/2)

目录

他虽然不是技术专家,但他能感受到这场对话中蕴含的智慧和魄力。

他点了点头,一锤定音:“好!既然王老都同意了,那就这么定了。需要什么支持,直接跟调查组提。我只有一个要求,尽快!”

破釜沉舟的最后一次尝试,开始了。

当姜晨将建造“超净真空室”的决定,传达到整个项目组时,所有人都被这个疯狂的计划惊呆了。

但这一次,没有人再质疑。

在经历了林浩病倒、团队濒临解散的巨大冲击后,姜晨已经成了他们唯一能抓住的浮木。

更重要的是,那股被压抑了太久的、知耻而后勇的怒火,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整个凤凰军工厂,都被这个疯狂的计划动员了起来。

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要在已经安装好的、重达十几吨的精密设备周围,凭空建造一个既要能承受真空负压,又要保持绝对洁净和密封的“罩子”,其难度不亚于在瓷器上雕花。

但龙国人最不缺的,就是在艰苦条件下,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奇迹的精神。

设计室里,灯火通明。

年轻的工程师们不眠不休,围着姜晨亲手绘制的草图,将其细化成上百张可以用于施工的工程图纸。

他们争论着每一个焊点的强度,计算着每一块钢板的形变,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铆焊车间里,火花四溅。

厂里手艺最好的几个老师傅,被老王厂长亲自请出了山。

他们戴上老花镜,拿着焊枪,像绣花一样,将一块块厚重的特种不锈钢板,严丝合缝地焊接在一起。

为了保证绝对的密封性,每一条焊缝,都进行了反复的探伤检测,确保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气孔。

与此同时,一支由管道工和电工组成的队伍,开始为这个巨大的“铁盒子”铺设复杂的管线。

粗壮的真空管道,连接着从兄弟单位紧急调来的大功率分子泵;密密麻麻的电缆,则通向一个独立的控制台,用于监测内部的压力、温度和洁净度。

最关键的,是过滤系统。

当时国内根本没有能达到百级洁净度标准的高效过滤器。

姜晨直接找到了军工厂的仓库,翻出了一批原本为核潜艇内部空气循环系统准备的、保密级别极高的军用级过滤单元。

他亲自带着人,将这些珍贵的“宝贝”小心翼翼地安装到了真空室的进气口上。

整整十天十夜。

整个凤凰军工厂,仿佛都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

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叫苦。

老师傅们累了,就在车间角落里靠着墙壁打个盹;年轻的工程师们困了,就用凉水冲把脸,喝一杯浓茶继续干。

食堂的师傅们,自发地将热腾腾的饭菜,一日三餐地送到车间和实验室。

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

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个几乎被判了死刑的项目,争取最后一次机会。

十天后,当那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充满了工业美感的巨大“超净真空室”,终于将“磐石一号”的核心部分完美包裹起来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忍不住发出了欢呼。

王老和钱卫国也来到了现场。

看着眼前这个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杰作,看着周围那些虽然满脸疲惫、但眼中重新燃起光芒的工程师和工人们,王老也不禁感慨万千。

他转头对钱卫国说:“老钱,不管这次实验结果如何,这支队伍,已经活过来了。”

最后的测试,在万众瞩目之下,开始了。

实验室里,气氛紧张得落针可闻。

随着姜晨一声令下,巨大的分子泵开始轰鸣,真空室内的空气被迅速抽出。

压力表上的指针,缓缓地、坚定地,指向了代表高真空的区域。

当内部压力稳定在预设值后,姜晨下达了第二个指令。

“启动光路系统。”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盯住了主控台的示波器屏幕。

屏幕亮起,那个熟悉的、如同梦魇般的光斑,再次出现了。

它依然在疯狂地、不规则地跳动着,扭曲着,变形着。

失败了。

意料之中的,又一次失败。

实验室里,刚刚燃起的一丝希望,仿佛被一盆冰水瞬间浇灭。

许多年轻的工程师,眼中的光芒迅速黯淡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近乎麻木的绝望。

他们已经做到了极致,他们已经用尽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

可结果,依然是徒劳。

钱卫国的眉头,也紧紧地锁了起来。

他虽然不懂技术,但他看得懂结果。

只有王老,他的表情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眼神变得更加凝重。

他紧紧地盯着屏幕,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就在所有人都陷入绝望的死寂时,姜晨的声音,平静地响了起来。

“数据记录组,将当前真空环境下的畸变数据,命名为‘B组’,完整保存。同时,调出我们上一次,也就是在大气环境下的最后一组测试数据,命名为‘A组’。”

操作员下意识地执行着命令。

很快,两组代表着失败的数据,并排显示在了大屏幕上。

“将两组数据的能量分布曲线,进行叠加对比。”姜晨继续下令。

操作员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着。

下一秒,两条同样混乱、同样犬牙交错的曲线,以不同的颜色,重叠在了一起。

乍一看,两条曲线几乎一模一样,都是毫无规律的杂波。

“完了,彻底完了……”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无力。

但就在这时,姜晨走上前,拿起一支电子笔,在屏幕上,圈出了几个极其微小的区域。

“大家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在曲线的几个峰值和谷底的位置,代表真空环境的蓝色曲线,与代表大气环境的红色曲线,出现了极其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分离!

这种差异,小到在正常的工程误差范围内,根本不会有人去注意。

“这……这只是随机误差吧?”一个工程师不确定地说道。

“不,这不是误差。”姜晨的声音很是笃定,“如果只是随机误差,它会是无规律的。但你们看,所有出现分离的地方,蓝色曲线的峰值,都比红色曲线,有了一个极其微小的、但方向一致的‘前倾’。这说明,在真空环境下,畸变的响应模式,发生了一种规律性的、系统性的改变!”

他转过身,面对着因为他这番话而陷入震惊的众人,尤其是王老和钱卫国。

他知道,他等待了一个多月的、摊牌的时刻,终于到了。

他拿起另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关于昆明地区地质微震和工厂内部低频噪音的记录报告,与屏幕上的数据放在一起。

然后,他敲了敲会议室的门,对门外的助手说:“去把林浩所长请来,如果他的身体允许的话。告诉他,我们找到那个‘魔鬼’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