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309章 废墟上的妄想

第309章 废墟上的妄想(1/2)

目录

东海的风波,以一种让全世界都跌破眼镜的方式,迅速平息。

来的快,去的也快。

那三股冲天的水柱,不仅浇灭了脚盆鸡所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为凤凰军工厂深处的“磐石计划”,赢得了一段无比宝贵的、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战略静默期。

失败的阴霾,早已从实验室里散去。

取而代之的,不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也不是对未来的茫然,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狂热的昂扬斗志。

那张被命名为“地狱蛛网”的声学成像图,被放大打印出来,没有被封存,而是被堂而皇之地挂在了实验室最显眼的那面墙上。

它不再是耻辱的象征,而成了一面镜子,一面巨大的、时刻警醒着所有人的“耻辱之镜”。

每一个走进实验室的工程师,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张图。

他们会在这张图前,驻足片刻。

那眼神里,不再有颓废和绝望,只有一种被压抑到极致后、即将喷薄而出的火焰。

那是知耻而后勇的火焰,是同仇敌忾的火焰,更是要将敌人用来埋葬他们的墓碑,亲手锻造成自己登顶之基石的、熊熊的复仇烈焰!

团队的灵魂,回来了。

甚至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坚韧,更加凝聚。

林浩所长已经出院,虽然身体还有些虚弱,需要坐着轮椅,但他那双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光。

那是一种经历过淬火与重铸之后,更加沉稳、也更加锐利的光。

他不再是那个偏执的、一意孤行的指挥官,而变成了一位真正的、懂得倾听与反思的领路人。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所有核心成员,开了一场长达三个小时的内部检讨会。

会上,他没有说一句空话,而是将自己在这一个多月里,从技术路线的选择,到团队管理的模式,再到个人心态的失衡,都进行了深刻到近乎残酷的自我剖析。

这场没有丝毫遮掩的检讨会,像一场洗涤灵魂的春雨,彻底冲刷掉了团队成员心中最后一丝隔阂与怨气。

当林浩最后从轮椅上挣扎着站起来,向所有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同志们,我错了,我请求大家的原谅。”

在场的所有硬汉,都红了眼眶。

他们知道,他们的主心骨,那个能带领他们打硬仗、打胜仗的林浩所长,真正地回来了。

“士气可用。”

前来视察的王老,看着实验室里那股焕然一新的、充满了昂扬战意的氛围,抚着胡须,对身旁的姜晨欣慰地点了点头。

“小姜,你那剂猛药,算是彻底把这支队伍的精气神给打了回来。现在,他们就像一群憋足了劲的猛虎,就等着你这个‘驯兽师’,给他们指明扑咬的方向了。”

姜晨笑了笑,眼神中也充满了欣慰。

他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了。

第二天上午,一场由项目组主动要求召开的、决定“磐石计划”未来命运的技术路线研讨会,在凤凰厂最大的会议室里正式召开。

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林浩、王老、钱卫国主任,以及所有核心技术骨干,悉数到场。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主席台中央那个年轻的身影上。

他们知道,今天,姜晨将为他们揭晓那个在病房里提出的、石破天惊的构想的最终答案。

姜晨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望。

他没有说任何鼓舞士气的话,而是直接走到了那块巨大的黑板前。

“同志们,”他开口了,声音平静而有力,“在讨论新的技术路线之前,我们必须先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到底要造一台什么样的光刻机?”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两个简单的方框。

“这是我们之前的思路。”他指着左边的方框,“我们试图模仿西方,造一台‘完美’的机器。它需要完美的光源,完美的镜头,完美的工件台……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极致的精确。这条路,好不好?好。但它有两个致命的问题。”

“第一,它需要一个无比雄厚的、全面的基础工业体系来支撑。每一个螺丝,每一块镜片,都不能有短板。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最欠缺的。”

“第二,”他的声音陡然提高,“这条路,意味着我们永远是追赶者。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去达到一个别人早已定义好的‘完美’标准。我们永远无法超越,甚至连并驾齐驱都很难做到。”

他放下粉笔,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台下的每一个人。

“而现在,敌人用一种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方式,‘帮助’我们堵死了这条路。他们给了我们一块‘不完美’的镜片,让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徒劳。”

“那么,”他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弧度,“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思路?我们为什么不能去造一台‘不完美’的机器?”

“不完美的机器?”台下响起了一阵压抑的、充满困惑的议论声。

“是的,不完美的机器。”姜晨重重地点了点头,他指着黑板上右边的那个方框,“我们的新思路是,我们承认我们的镜片有瑕疵,我们承认我们的光源可能不稳定,我们甚至承认我们的工件台在运动中会有微小的抖动。我们不再追求每一个部件的‘绝对完美’,而是追求整个系统的‘动态完美’!”

他拿起另一支不同颜色的粉笔,在右边的方框里,画下了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系统架构。

“我把这个新系统,命名为——‘主动光学补偿系统’。”

“它的核心思想,不再是‘消除’误差,而是‘适应’并‘抵消’误差。”

看到台下许多人脸上依然充满了困惑,姜晨放下了粉笔,用了一个极其生动、也极其通俗的比喻。

“我们可以把传统的光刻机,想象成一个视力5.2的、眼神锐利无比的神枪手。他要做的,就是用最稳定的姿势,通过一个最精密的瞄准镜,去射击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这要求枪手、瞄准镜、靶子,都必须是完美的。”

“而我们现在遇到的情况是,”姜晨的语气变得沉重,“敌人偷偷地,把我们的神枪手,变成了一个800度的近视眼。他眼中的世界,是模糊的,是扭曲的。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试图通过各种外部手段,比如给他换一把更稳的枪,或者建一个没有风的靶场,来帮助这个近视眼打中靶心。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失败了。”

“那么,我的新想法是什么呢?”姜晨看着台下懵逼的众人,“我的想法是,我们不治了!我们承认他就是个近视眼。我们要做的是,为他量身定做一副……全世界最智能的、可以实时变焦的、甚至可以主动对抗视觉扭曲的‘超级眼镜’!”

“超级眼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