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看不见的墙(1/2)
鞍山钢铁厂,这座共和国的“钢都”,如同一头巨大的钢铁巨兽,日夜不停地吞吐着火焰与浓烟。
高耸的烟囱,巨大的高炉,以及纵横交错的铁轨和管道,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了力量与秩序的工业画卷。
然而,在这幅画卷之下,一场看不见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然进行。
老刘和他那支伪装成“技术顾问组”的团队,已经在鞍钢待了整整一个星期。
这一个星期里,他们几乎是以一种近乎于“解剖”的方式,对“凤凰-1型”特种钢的整个生产流程,进行了一次最彻底的、像素级的复盘。
在副厂长赵兴华“毫无保留”的全力配合下,他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限。
他们一头扎进了那如同山一般高耸的档案室里。
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发霉和灰尘的味道。他们查阅了过去一年里,所有与“凤凰-1型”钢材相关的生产日志。每一炉钢水的入炉时间、出炉温度、化学成分的微调记录、以及操作员的签名,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找不到任何一丝异常。
他们随后又调取了所有的质检报告。
从最初的矿石光谱分析,到中间过程的钢水取样,再到最终成品钢板的力学性能测试,每一份报告都附有详细的数据和负责人的签字。
所有的流程,都严格遵守了军工产品的最高标准,甚至比标准还要高。
紧接着,他们拿到了所有相关车间的人员排班记录和出入登记。他们试图从中找出,在关键的冶炼时间节点上,是否有不该出现的人,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位置。然而,记录同样完美无瑕,每一次交接班,都有班组长和车间主任的双重签字确认。
老刘甚至亲自穿上了厚重的石棉隔热服,戴上护目镜,站在那温度高达上千度的炼钢炉旁,亲眼观摩了一次完整的“凤凰-1型”钢材的冶炼过程。
他看着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巨大的机械设备,将配比好的铁矿石、焦炭和各种合金元素,依次投入炉中。他看着赵兴华亲自在场监督,不时地拿起电话,向下游的轧钢车间下达着精确到分钟的指令。整个过程,如同一场经过无数次排练的、精准的工业芭蕾。
然而,调查越深入,老刘的心,就越沉。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力无处使。
赵兴华的配合,堪称完美,超出了他的想象。
对方显然是个老狐狸。
他开放了一切可以开放的权限,提供了一切可以提供的数据,他的态度比任何人都要积极,他表现出的那种对技术问题的“苦恼”和对找出真相的“渴望”,甚至让老刘带来的两名年轻助手,都开始怀疑他们最初的判断是不是错了。
“刘科长,”一名助手在一次碰头会上,忍不住说道,“这个赵兴华……看起来不像是有问题的样子啊。所有的文件都对得上,流程也找不出毛病。会不会……真的是我们搞错了方向?”
老刘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抽着烟。
他知道,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太完美了。
一个出了如此重大生产事故的项目,其相关的记录和文件,竟然能做到如此的天衣无缝,连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找不到。
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正常。
这说明,有人在事后,以一种极其高明的手法,将所有的痕迹,都抹掉了。
而有能力、有权限、也有动机去做这件事的人,在整个鞍钢,屈指可数。
赵兴华,这个主管生产技术的副厂长,无疑是嫌疑最大的一个。
老刘决定尝试着从侧面进行突破。
他以“了解一线工人对新工艺的适应情况”为名,私下里找了好几个参与过“凤凰-1型”生产的老工人谈话。
但结果,同样令他失望。
“赵厂长啊?那可是我们厂里所有技术员的偶像!”一名老班长提起赵兴华,满脸都是敬佩,“人家是莫斯科回来的高材生,懂技术,有水平,还没架子。我们生产线上遇到什么难题,只要他来一看,三两下就能给解决了。为了这个‘凤凰-1型’,他有好几个月都吃住在厂里,比我们这些一线工人都辛苦。”
所有的线索,都在指向一个完美的、劳苦功高的、爱国敬业的工厂领导形象。
老刘甚至动用了他在安全系统的关系,去调查那个被赵兴华以“违反操作规程”为名开除,并送回乡下的“心腹”。
然而,当调查人员找到那个偏远的村庄时,却被告知,那个人在一个月前,因为“喝醉了酒,失足掉进了河里”,已经淹死了。
当地派出所的结论是“意外事故”,尸体也早已火化。
所有的线索,到这里,都断了。
老刘感觉自己仿佛撞上了一堵由完美文件、光辉形象和死亡共同砌成的、看不见的墙。
他知道墙的后面一定隐藏着真相,但他却找不到任何一扇可以进入的门。
这个叫赵兴华的对手,比他想象的,还要狡猾,还要狠辣。
就在老刘在鞍山的调查陷入僵局的同时,千里之外的凤凰军工厂,另一场看不见的较量,也正在悄然升级。
迪米特里,克格勃“S局”的精英特工,代号“黄鼠狼”,此刻正坐在一辆不起眼的伏尔加轿车里,用一台高倍率的军用望远镜,观察着远处那座被严密看守的工厂。
他已经在这座城市潜伏了超过半年。
在这半年里,他像一个最有耐心的猎人,收集着关于这座工厂的一切信息。
他绘制了工厂周边的详细地图,摸清了卫兵换岗的规律,甚至收买了工厂附近一家小卖部的老板,记录下了每天进出工厂的车辆类型和大致数量。
他也曾尝试过进行一些初步的渗透。
他发展了几名外围线人,试图通过金钱,去收买工厂内部的职工。但结果,却让他感到非常沮丧。
那些看似贪财的、家庭困难的职工,在收到他通过第三方汇出的“好处费”后,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就将情况上报给了工厂的保卫科。
他精心布置的几个棋子,还没来得及发挥任何作用,就都暴露了。
这让迪米特里意识到,这座工厂的反间谍意识,远比他想象的要强。其内部的组织度和纪律性,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
想从内部攻破,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