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一步到位(1/2)
随着“凤凰-1型”特种钢和“砷化镓”这两大核心材料问题的相继突破,“龙腾级”驱逐舰的建造,彻底驶入了快车道。
在长兴岛的船台上,巨大的船体分段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合拢,那优美而矫健的舰体轮廓,已经清晰可见。
在凤凰军工厂的实验室里,“神盾”系统的T/R组件也开始进入小规模的量产阶段。
整个项目,从上到下,都洋溢着一种热火朝天的、一切顺利的乐观氛围。
然而,在凤凰军工厂最核心的设计室里,潘广年总师,却再次陷入了新的“幸福的烦恼”之中。
巨大的绘图桌上,铺着一张“龙腾级”驱逐舰的总体布局草图。
潘老和他的设计团队,正围着这张图纸,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船体的“壳子”和雷达的“眼睛”都有了,但如何将各种武器系统、电子设备、以及数百名舰员,科学、高效地“塞”进这个有限的壳子里,却成了一个全新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
当初,姜晨拿出的“龙腾级”总体设计图纸,已经从宏观上,规划好了这艘未来战舰的每一个核心系统——包括那套革命性的“垂直发射系统”和“神盾”雷达。
然而,图纸上的完美规划,与现实中的工程实现,永远隔着一条由无数个具体难题组成的鸿沟。
潘老和他的团队,现在面临的,正是这条鸿沟。
他们就像一群拿到了一部未来智能手机设计图的、最顶尖的算盘制造大师。他们知道这部手机的每一个功能都无比强大,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用现有的、属于算盘时代的工具和工艺,去制造出那些微小的芯片和复杂的电路板。
比如,姜晨的图纸上,明确要求全舰的电缆总长度,必须比同吨位的051型驱逐舰减少30%以上,以减轻重量、降低电磁干扰。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放弃传统的、一根电缆对应一个功能的“点对点”布线方式,转而采用一种他们闻所未闻的、名为“数据总线”和“光纤通讯”的全新技术。
可光纤是什么?
数据总线又该如何设计?
这对于习惯了拉铜线的工程师们来说,无异于天书。
再比如,图纸上要求,为了提升隐身性能,全舰的上层建筑必须采用大倾角一体化设计,所有天线设备都要进行集成化和内置化处理。
但这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不同频段的雷达和通讯天线,如果靠得太近,会产生严重的电磁兼容问题,互相干扰,导致整个电子系统瘫痪。
如何进行有效的电磁屏蔽和频率规划?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极其复杂的课题。
还有人员的居住问题。
由于“神盾”系统和“垂直发射系统”占用了大量的舰体内部空间,数百名舰员的居住舱室被极度压缩。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内,保证舰员们基本的休息和生活质量,以维持长达数月的远洋部署中的战斗力?
这对于习惯了“够用就行”设计思想的他们来说,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潘老和他的团队,在面对姜晨那份过于“未来”的图纸时,本能地、也是无奈地,选择了妥协。
他们试图用自己最熟悉、最成熟的传统设计思路,去“翻译”和“改造”姜晨的未来蓝图。
于是,在他们最新的修改草案中,革命性的“数据总线”被改回了他们熟悉的、一捆一捆的冗余电缆;充满科幻感的一体化隐身桅杆,被改回了他们习惯的、插满各种天线的传统桁架桅杆;而那个最核心的“垂直发射系统”,因为其对舰体结构和损管系统提出的要求过于苛刻,也被他们暂时替换成了技术更成熟、风险更低的倾斜式发射箱和转轮式发射架。
他们不是不想一步到位,而是以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和工程经验,他们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一步到位”。
他们只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努力地、笨拙地,拼凑出一个他们能够理解的、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最强战舰”。
“反舰导弹的发射架,还是按照我们051型的成熟经验,布置在中部甲板。”一名负责武器系统的副总师,用铅笔在图纸上画出了两个巨大的倾斜式支架,“一边四座,呈八字形布置。这样视野好,结构也简单可靠。”
“防空导弹呢?我们这次要上的是‘海红旗-7’,是单发导弹,备弹量至少要24枚。”另一名工程师提议道,“我建议,参考法国人的‘响尾蛇’系统,在舰艏和机库上方,各布置一座八联装的转轮式发射架。再装填虽然慢了点,但技术成熟,不容易出问题。”
“那反潜鱼雷发射管呢?还有近防炮的位置?电子战天线要放在哪里才能避免信号干扰?”
“还有,‘神盾’系统的四面大盾,重量和体积都太大了,对舰体重心的影响必须重新计算。它的冷却系统和供电系统,需要占用大量的舱室空间,我们原来的设计必须全部推倒重来。”
一个个具体而琐碎的工程问题,被不断地抛出。
潘老和他的团队,就像一群最精巧的裁缝,试图将一大堆尺寸各异、功能不同的布料,严丝合缝地缝制到一件空间有限的衣服上。他们按照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最传统、最成熟的造舰经验,小心翼翼地进行着规划。
在他们的设计图中,“龙腾级”的甲板上,依然是琳琅满目的各种武器站:巨大的倾斜式反舰导弹发射箱,占据了最宝贵的舰体中部空间;高高耸立的转轮式防空导弹发射架,看起来威风凛凛,但结构复杂,且存在着明显的发射死角;各种口径的火炮、天线、雷达,像刺猬的尖刺一样,遍布全舰。
整艘战舰,看起来就像一个被各种强大武器堆砌起来的、威武的“武器库”。
这,是他们那个时代,对于一艘“强大战舰”的全部理解和想象。
就像联邦核动力巡洋舰彼得大帝号那样。
姜晨走进设计室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他看着图纸上那密密麻麻的、充满了“补丁感”的布局,没有说话,只是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他知道,潘老和他的团队,已经是这个国家最顶尖的舰船设计师。他们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和智慧,在追赶着世界的脚步。
但他们的眼界,终究还是被这个时代所局限了。
他们造出了一个属于未来的、强健的身体,也即将拥有了一双能洞察未来的、锐利的眼睛。
但他们,却想给这具未来的身躯,装上一颗属于过去的大脑,和一套属于昨天的、笨拙的拳脚。
姜晨知道,自己不能再沉默了。
“龙腾级”,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武器堆砌平台”。它必须成为一个有机的、高效的、信息化的整体。它需要的,是一场从设计哲学根源上,就彻底颠覆过去的革命。
“潘老,刘首长,请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我有些想法,想向两位汇报。”
当天下午,姜晨将亲自前来视察项目进度的刘首长,和刚刚结束了设计讨论会的潘老,一起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刘首长和潘老都有些疑惑。
在他们看来,项目现在进展顺利,一切都在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不知道姜晨这个总是在关键时刻才出现的年轻人,又有了什么“惊人之举”。
姜晨的办公室里,没有图纸,没有文件。只有一台在当时极其罕见和金贵的、由他亲自“组装”的、拥有一个21英寸彩色显像管屏幕的图形工作站。
“小姜,你又在鼓捣什么新玩意儿?”刘首长好奇地看着那台正发出低沉风扇声的“大电视”。
“一个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龙腾’未来的小工具。”
姜晨笑了笑,他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
只见,那巨大的彩色屏幕上,一个由无数个线条构成的、极其精细逼真的三维立体模型,缓缓地浮现了出来。
正是“龙腾级”驱逐舰的模型!
这个模型,与潘老他们设计室里的任何一张二维图纸都不同。它不再是平面的线条和数字,而是一个可以360度旋转、可以任意缩放、甚至可以“剖开”来看其内部结构的、活生生的立体战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